近日,有消息称,未来将会继续实施节能汽车补贴政策,但政策细节将会调整,很可能是将申报标准和补贴门槛提高。对此前审计署披露的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骗补”行为,除了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可能也将从补贴申报方式等方面受到约束。
申报标准更严格
7月12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布名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调查研究,调查表示,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66亿元,支持推广的节能汽车超过584万辆,成效显著。随着补贴进入,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目前每月21万辆左右。
在肯定节能补贴政策取得成绩的同时,经济建设司表示汽车节能补贴政策或将进行部分调整:“要继续做好节能灯、LED灯、节能汽车等产品推广工作,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扩大推广效果。”
据专家预计,这次的调整应该会继续提高补贴的申报标准。“补贴的标准和方法都应该会根据过去实施的经验进行改进,标准应当更严格了。”7月15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专家王秉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节能补贴政策已经将门槛提高过一次。2010年6月,国家开始施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之后政策调整为2011年10月1日起,将补贴门槛从百公里平均油耗6.9升提高到6.3升,但补贴标准仍为3000元。但这次如何调整,还不得而知。
遏制“骗补”行为
除了提高补贴申报门槛,汽车节能补贴政策上很可能还会针对频发的车企“骗补”作出针锋相对的安排。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在该调查研究中提到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时,其中有一条针对改进节能家电补贴办法,指出今后的节能补贴要“简化补贴兑付程序,并切实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分析人士认为,很明显,这与审计署6月20日发布的关于节能项目的审计公告有直接联系,该公告点名批评了家电和汽车行业的骗补企业。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此前调查,实际上,此次公告仅是节能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各种乱象的一个缩影。在汽车行业,自2010年国家实行节能补贴政策以来,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暗中存在着企业私吞、骗取国家补贴的现象。
“这一步工作计划想必是对之前骗补事件的回应,然而不应当只提及对家电产业,而是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面向的所有产业,包括汽车,都应当加强监管,确保节能补贴切切实实落到消费者的手中,确保节能推广补偿金落实到符合节能标准的汽车。”有业内人士表示。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