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游记 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熟悉的味道已经渐渐消失,但某一天路过某个熟悉的场景,我们仍然能够很清晰的记起,哪年哪月,我们曾经痴迷的味道。
原因很简单,你吃过的珍馐美味总需要时间的沉淀,然而这些新的东西无论如何沉淀,它都追赶不上你在成长经历当中的萝卜土豆。顶灯熬夜的大学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再闻到扑面而来的泡面味唯恐避之不及;漂泊无定的职场新人,三餐煎饼盖饭拉面,事业有成后必定痛恨地沟油。曾经痴迷的味道放在今天,有些东西会令人生恨,可是有些味道你会怀念,他们简单、平凡,却记录着你的人生经验。
譬如大学后面那条小巷里的麻辣烫和砂锅煲,尽管并不是什么珍馐精致的食物,不说难登大雅之堂,至少请客不太拿得出手,却在一个人的青葱岁月里,抚慰了一个个急需被填饱的灵魂。
周老师:嘴上说对吃无所谓,聊起记忆中的味道却如数家珍
周老师是我的同事,和绝大多数80后一样,离开大学校园已经10年有余,但每聊起大学时代的生活总是滔滔不绝如洪水泛滥。我觉得周老师是个对大学时期怀有无比深厚情愫的人,作为一枚标准生物学的学霸,周老师的大学时代基本是与猴子山羊小白鼠为伍。但令我们羡慕的是周老师青少年时期从鱼米之乡到西域国土跨越式的成长经历,尽管周老师总是声称自己对吃喝并不太感兴趣,但留在记忆深处精彩而多元的味道印象却是我们这些久居一地的同龄人难以想象的体验。
我和周老师约好用一天的时间,在北京寻找几处他最怀念的大学时代美食。见面的地方就在望京附近,时值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我果断拒绝了周老师用拉风土豪金共享单车转遍北京城的想法,一方面担心炎热的天气影响胃口,另外就是我觉得驾车的活动半径才符合我对于寻找大学美食的预期。
谁的大学时代如果没撸过串,那是人生的不完整
周老师开车带我去的第一站是海淀区魏公村,他说第一顿属于大学记忆时代的美食要从撸串开始。现在都流行说“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周老师说当年虽然没有这么拽拽的文字,但烟火缭绕中一个个年轻的面庞和散落一桌的花生毛豆啤酒瓶,伴随着肉串在炭火上滋滋作响的声音,大概算得上大学时代与室友、兄弟们最交心的一刻了。
民大西路,紧邻中央民族大学西墙的餐饮美食一条街,尤其以民族特色美食主打,同时又是学生档次的亲和消费水平,周老师认为这里的肉串生意得有高水准、够正宗才能生存,毕竟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口味是最熟悉,也最挑剔的。
沸腾的火锅,见证的是一群人的聚散离合。
离开民大西路,我们的下一站是位于回龙观的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校区,周老师来这里想尝试找到失传已久的“不锈钢盆火锅”。不过这种简单凑合的烹饪器具在城区里恐怕早已消失殆尽,所以偏居一隅校区成为周老师最后的希望。
味道能流逝,味道能消失,只有记忆永存。
民大西路治理开墙打洞还路于民的工程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或许某一天周老师喜欢的小餐厅就会消失不见;华北电力大学门口的美食街早就完成统一治理,那些年的苍蝇馆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这趟寻找记忆中大学美食的旅程虽然并不是圆梦的结局,但我们心中都挺高兴,毕竟谁都不愿意总是过得那么不堪。
还好,学校后面那条美食街依然会存在,它只是在慢慢变得更好。下一届学弟学妹来报道的时候,依然会有属于他们最美好的味道记忆,只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对味道有不同的记忆而已。我们对于大学时代美食的记忆和追溯,其实是不想忘记那段有些不堪又充满精彩的成长经历。
借用李安的一句话:总有一碗白米饭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道家常小菜、一样毫不起眼的味道可以打动到你。其实普通百姓的食物,哪儿有什么值得稀罕和感叹的玩意?只是一直以来吃惯了,它就成了某种念想。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