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凤凰卫视

分论坛:寻找中国汽车的绿方向 (3)

2013年03月30日 19:58 来源:凤凰汽车 0人参与 0条评论

闫优胜:

对于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本身,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就不是矛盾的。但是相对于没有准生证的企业,又想做电动汽车的企业,可能国家的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我比较赞同杨院士所说的,它是不够切合实际地了解一些企业的想法,造成想做的人确实很难做起来。但是作为企业家,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企业家,真的要耐得住寂寞。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发展这种电动汽车,或者快速发展它?我刚才非常赞同许总所说的,首先看这个技术是不是可靠、安全、有前瞻性。第二个是消费者是不是认可你这个产品。上午参加论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家说过,你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很关键,很重要。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引导消费者。如果我们仅仅提供一个冷冰冰的产品给他,不去通过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一个价值观,输出一个文化,输出一个文明,可能在这方面没办法去引导我们消费者的时候,大家可能在这个意识上真的非常淡薄的。

中国跟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差距,因为我们新大洋的产品在意大利一个比萨市作为政府的专用政府接待车,就是政府的形象车。今年,意大利的订单可能不低于五千辆。他们作为家庭的第二台车,或者政府就非常倡导这种绿色短途的出行或者工作。

所以,我希望作为我们企业家来说,或者企业的一分子来说,在做好自己内功的同时,在一些倡导或者一些理念方面去引导我们的消费者,把产品输入的同时,输出一些有前瞻性的价值观更为重要。

陈总:

我首先不同意你刚才问的问题。我认为中国提供绿色出行的方向肯定是定的。至于什么路线,用什么样的产品,确实刚才许院士讲得很好,这个确实需要市场和大众来定的。我希望,未来不需要太多的补贴能够卖出去的时候,这个市场就变得成熟了。

第二点,博世作为一个零件部门,毕竟我们是躲在主机厂后面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包括许教授做内燃机,我们也做得非常好。只要是绿色出行,老百姓支持,那就好了。我们也做电动车,我们两百多人在中国做电动车零部件的开发,我们在三电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电池、电机、电控,我们也是积极支持这个产业。所以我认为,方向是定的,需要更多的绿色出行解决方案,不论你是绿色电动车还是公共交通都需要绿色出行。

林密:

上面谈看法的时候,我已经简单说过了。

陈总:

我补充一句,我们努力了很久想给他供货的,我们也是很支持他们的。

林密:

我们跟博世合作很多。我刚才已经简单说过一点,要我们回答电动车时代什么来临,我可以明确地说已经来临,而且即将爆发。

我想举个例子,或者简单地讲一个情况。其实国家开始确定技术路线或者确定对电动车的扶持和补贴,我记忆当中应该是2009年,2010年上半年,国家开始具体地25个试点城市补贴开始,之后的6个城市私人购买补贴。其实一台车的研发,大家都是专家,完全需要三年以上。所以,早期你会发现所谓的电动车都是在现有平台上把它转换成电动车,只有极少数的厂商完全开发一个全新的平台,完全对于电动车开发一个技术路线全新的平台,我很骄傲地说,我们是其中之一。现在这个政策,国家给出明确的信号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厂,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开始出现了。当我们有很多同行者的时候,一起催化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个市场就会真正地开始爆发。

所以,我像开始说的,我们认为已经来到,即将爆发。

雷霆生:

我想,中国面临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世界大家都面临到的,而且我们知道电动车的一些大厂的,他们在技术上的投入并不只是绿色或者其中一项技术。

首先,第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受能提供的能源所决定的。第二点,政治上的决定。第三点,技术是否被市场所接受。

我认为,绿色的能源、绿色技术被市场接受是自动的。坏消息是说,即使大家对绿色能源是接受的,要为这个花更多的钱,这个还没有达到。只有很少人才会为绿色能源付更多的钱,比如新版的BMW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也非常贵。像我们这个年纪,其实大家不愿意即使付5%或者更多的钱去买更绿色的产品。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降低这个产品的价格,第二个是提高大家的购买欲望。丰田现在的决策就是绿色能源的汽车跟传统汽车的价格是一样的,这只是他们一个部分。

我们同时也要关注一下这些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我开丰田的普瑞斯,我跟传统能源比较,我没有发现大的区别。

最后的问题就是,用户会为这个买单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最终是大家的购买欲望。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因为后面可能还有其他安排,我们这边最后一个问题。在下面很多记者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新能源这种市场机会或者压力的出现,会不会对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产生显著的影响,或者会不会有新的整车厂商能够脱颖而出,比如像新大洋,或者像比亚迪,他们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脱颖而出。还是说,传统的汽车市场格局不会变,即使新能源汽车出现,也不会改变这个格局。是不是会有新的领导者或者新的力量出现?

杨裕生:

我是外行,说不清。

许敏:

我是觉得有可能,我也一直打个比喻,像苹果的产品,计算机,有MAM(谐音),一个很小的很好的计算机。我有一个。IPHONE也是,还有苹果的IPAD,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引起的客户全新的需求。我觉得电动车就是这样,它不取代传统的汽车,也不取代我们现在满地跑的电动摩托车,它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全新的需求,它不需要汽车厂参与,它是一个新的IT产品,所以它是一个新的格局,所有的人都可以按照新的模式设计它。所以,上海交通大学我们一直阐述一个模块化的自行车,自己网上订购,自己可以组装,而且每天可以换不同的车型,我们去年在北京车展展的,我们今年会在上海展第二号车,是一个全新的IT产品,不存在汽车的格局有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业。这是我们的认识。

闫优胜: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对于我们现在作为电动车企业的一员,其实也非常关注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这次论坛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论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的历程从190万辆到1900万辆,它的时间长与短。从0到100万辆,它的时间长与短,见证了中国汽车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为了快速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大量引进国外品牌,用中外合资的企业来迅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所谓用市场来换技术。但是,同时国家又在积极倡导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快速发展时期,又有哪一个,当然今天不说了,今天有很多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前面的十强或者六强已经有一席之地。为什么会有呢?大家都知道,当初在吉利汽车很小的时候,安徽的奇瑞汽车还没有的时候,很少有真正的自主品牌企业能够加盟到,或者说能够实现在中国汽车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个时候,其实国家主要领导或者汽车行业的人已经看到这个毛病或者病根,不采取措施想推动自主品牌的企业迅速发展,可能太难。所以就有自主品牌的进入,比如吉利、奇瑞。那个时候有鲶鱼效应。我们放进来一些有自己远大思想和理念、想法,为自己国家的自主品牌产业去发展的一些企业家,一帮企业,中国政府支持它、扶持它。直到今天,大家知道有了奇瑞,有了尹同耀,有了安徽的奇瑞,有了中国的奇瑞。

同样,我要说的是,刚才主持人问的。电动车领域会不会应运而生一个新的企业,或者迸发出更有激情或者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体现出来,我相信一定会有的。许教授所说的,肯定会有。只要我们国家给予支持,只要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意识到我们这款产品的市场需求,再加上企业自身在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练好内功等等多方面因素,一定会使电动车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真的会有第二个奇瑞、第三个奇瑞能够出现。

主持人:

谢谢,补充一下,不一定国家不支持,只要国家不限制。

陈总:

我讲几句,我希望中国的天更蓝,道路更加顺畅。我们作为零部件企业,希望大家都尽一份社会责任,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大家!今天的论坛就到这边,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