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统计很清楚,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日常行驶里程数在60公里以下。就是在这样的概念里面,你现在的电动汽车可以跑一百多公里,现在的电池可以跑120公里,你说可以指望他最最可能拖到三元,三元材料在电池里面,进一步发展的话,可以做到两百公里。当然以后还将发展到三百公里。但我讲120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日常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来讲,它够了。但确实我如果要跑长途怎么办,我今天从上海到杭州去,这120公里就不够了,这个时候每个电动汽车的购车者,我相当于给你储备另外一个交通工具,这个车可以从上海跑到杭州没问题,但是这个车不是你加油的,这个车刚刚讲过的,汽车共享、租赁这些方式都可以解决。一年你也就用五次,十次了不起,这个时候只要你有需要,可以一个电话打来,或者你网上预定我就给你这样一个交通工具。所以我们可以用多个交通工具来解决你这样的续航里程短的问题。这个里程短的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难题,从系统来讲就可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高。现在的成本高。成本高,我觉得事实上是一个虚假的成本高。真正的用车成本,包括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如果说,我们把整个成本,来相比较,我认为电动汽车的成本,不比现在的汽油车的成本高。但是高现在是高在什么东西?如果你按照传统的购买方式就是购置成本高。但它的使用成本就低,我们讲一百公里只要十度电,那么上海用电来说3毛一度电,三块钱的燃料费,三块钱的燃料费,汽油车70个油要跑,是56块钱。所以你在能源使用的时候,日常使用的成本降低了。你把初始的购置成本分解到日常的使用成本里面,就不存在成本高的问题。我们要考虑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只是盯着这个初始购置成本来讲,短期内没法解决,电池就是这么贵但按照现在的电的价格和油的价格来比较,实际上你是存在着克服的空间。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刚刚讲到的充电难。实际上,我们讲,特别刚才几位专家的报告里面也提到了电的问题。报告里面明确讲到峰谷,削峰填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讲充电的设施,我们并不是要为电动汽车建立专门的充电设施,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是非常难。实际上电动汽车,如果是燃料电池汽车,刚刚谈到同济大学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攻克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问题。燃料电池汽车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基础设施是用氢,用氢这个基础设施问题,确实相对来说在新能源汽车里面,它的难度是最大的。而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电的话,它的基础设施充电难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太难,因为电设施是普及的。无非就是把这个电充到汽车里面,这个接口,我们目前还没有普及,而这个接口的难度很低。如果你是从削峰填谷角度我们就是鼓励用晚上的电,睡觉时候的电,一个家庭有一部电动汽车的话,多了一个空调,你家里多了一个空调,这个空调,一般来讲16安伏,220伏,3个千瓦功率,对于一辆电动汽车就是5个小时15度电,足以保证刚刚所讲120公里。只要多一个插座,目前我国还要给充电通讯,保持充电安全,接头是专用的,当然也会有一个计费的装置,但这些都是非常低成本的东西,很容易普及,我们要做出来的就是在住宅建设规范里面,在固定停车位上要有一个电设施的充电接口。所以我觉得没有太大的难度。
“短、高、难”跳出汽车本身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是不难的。但不能在汽车行业里面来谈这个问题。我们要跳出来。刚刚甄主任,特别是谈他的思考,我觉得我非常赞成。最近我也一直在到处在宣传这个事情。我就觉得要从系统上来解决问题。
今天借这个舞台,我表示一个我的期望,我就特别期望,现在的“十城千辆”,我们为了这个示范做了不少工作,但确实缺乏从整个体系来构筑一个新型城市交通系统,从这方面来讲,我特别期望,期望有一个城市,站出来,说我这个城市,我就是从全面的要构筑一个刚刚甄主任所讲的“可持续的电动交通系统”的角度,我这个城市前面的“十城千辆”的示范我就是站出来做这个事情。把刚刚的“短、高、难”的问题从一个体系来解决,那就不是一个问题。我想电动汽车的春天就真正来了,我们讲开花结果的日子就可以越来越近。我相信应该说再有五年,我们现在已经是第五年了,再有五年我们一定可以看到“电动汽车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到处“生根”。谢谢大家!
12 |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