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经”好不好念?
主持人:拥堵费在国外部分城市早就开始收了,对我们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国外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乔国和:收取交通拥堵费以市场化的方式管制交通,比其他措施更有效。这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经验。
新加坡1975年起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对进入车辆每天收费3新元“道路拥堵费”,公交车除外。英国伦敦于2003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道路拥堵费”。此后,每天进入市中心的小汽车减少20%~30%,公交车因此提速25%。2007年2月,英国更将收费范围扩大到伦敦西部的肯辛顿、切尔西等富人区。2008年3月,美国纽约市议会通过了在曼哈顿区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提案。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早高峰期间征收进城拥堵费后,交通情况明显好转。
“洋经”可能水土不服
邓勇:新加坡人口只有400万,管理相对较易。伦敦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中心城区许多景观和遗迹不能动,规划受限。刚收“拥堵费”时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一长,拥堵情况又逐渐严重。到2007年,车辆在伦敦平均每行进1公里要等2.27分钟,而在2003年2月,也只要2.3分钟。现在,伦敦政府已经不将收取拥堵费视为解决拥堵问题的最佳方案。
此外,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效果,除了有配套的技术、管理等完备的措施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城市车辆的使用比例以私车为主,控制私车的使用就是关键。
而包括深圳在内的我国城市,存在着大量公车,公车对于是否收取“拥堵费”不太敏感,即使支付“拥堵费”,也不过由公共财政“埋单”,没有找准“支点”的单一“杠杆”是难以撬动拥堵这块顽石的。这种情况下,以收取“拥堵费”来调控交通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还可能造成新的社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