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势:取消公车
今年全国两会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省部级以下单位车辆不固定到人。财政部据此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从预决算关口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对于财政部“将公开中央预算部门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的举措,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本身是监督的前提,无论是像人大这样的刚性监督平台还是像舆论这样的柔性监督平台,只有他们弄清楚钱是怎么花的,才能发挥监督作用。那么,公开之后,公车改革的路怎么走?
“要彻底实现公车改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取消公车。”竹立家认为,公车消费实际上就是特权腐败,未来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取消公车,而不是换一种形式使其合理、合法化,这也是执政理念的基本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务车改革方面出现了许多误区。无论是货币化改革,还是限制大排量公务车消费,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彻底取消公务车。
根据记者了解,多年来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公车改革的试点。这部分有采取货币化改革的,也有采取集中使用公车的,也有两者结合的。地方试点尽管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仍不彻底。
竹立家认为,公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车改决不是“赎买”,也不是把不合理的特权“合法化”。他告诉记者,传统的货币化改革,就是发放现金乘车补贴,容易出现“拿了补贴,公车照开”的现象,反倒增加了财政负担。最好的办法,是对公务用车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即采取租赁制度,交由市场来解决,政府不要参与公车消费。除了少数部门,比如国防、外交、公检法和少量国家领导人用车以外,其余的都可以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来解决。他强调,公车改革的参照系不是假定以前的公车消费的合理性,并根据这种合理性来计算车改的补贴数额;而是要按照已有的法规取消不该坐的公车或“专车”,并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防“公车私用”或变相地使用“专车”。“公务员也是普通的社会岗位工作人员,没听说哪个职业的人上下班还需要接送的,而且目前的市场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公交车、出租车来解决交通出行。”竹立家说。
“公车改革之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阻力就是特权利益。”竹立家认为,公车改革不仅仅是算经济账本,更重要的是政治账本。在他看来,公车改革是政府自身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一些官员来说,实质是一场价值理念革命。竹立家认为,改革成功将极大地改变政府的形象,有效推进和带动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