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三)——对中国汽车工业三个案例的研究(2)

2012年03月02日 13:49
来源:汽车周报 作者:5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公司业绩通过年度的以及不定期的评价进行,衡量标准涉及面很广,包括政策的稳定性、净利润和毛利润,就业,雇员薪酬,税收贡献,市场份额和出口等等。然而,没有任何一项衡量标准与技术业绩相关。公司高层认为原因是:“领导们非常忙,负责上千家企业,做轮胎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够期望他们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够指望的是自治和支持。”

从企业内部的关系看,技术员工拥有很大程度的自治,并有相对较高的薪酬。薪水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和业绩工资。车间工人的薪酬是根据他们的资格和工作量、技术要求和工作危险性制定的;技术雇员依据他们的技术等级、经验和工作职称有一些特殊的奖金,项目领导人每个月有补贴,企业还对产品开发/创新,操作工作的改进、降低成本等等改善项目给予奖励。奖励委员会主要由高级工程师们和来自研究院和大学的专家们组成,企业高管不参与选择过程。

贵州轮胎同样也寻求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机会。目前它与中科院和青岛科技大学都有正在进行的项目,并且根据合同,贵州轮胎拥有最终知识产权。同样,贵州轮胎依赖海外来的退休专家,来解决那些较困难的技术问题。

目前来看,贵州轮胎仍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手工操作工人和低级行政人员越来越多;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三是缺少基本的研发能力。

从三个案例探究技术捆绑

和分拆技术战略的优劣

在公司治理环境中,有三个要素会影响企业在技术能力建设上的行为:参与性(即监管的介入深度)、专业性(即管理以及监督的专业能力)和包容性(即监管需要包括引进创新和商业利益相关者)。

从典型的中国式国有企业着眼,我们发现在管理官员中间缺乏深度介入和专业性,并且雇员和其他股票持有人的参与性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尤其是得到中央政府重视的企业,的确可以享受大量银行低息贷款,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国有企业的技术捆绑战略。我们发现第一个案例与这个预期非常符合。

上海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值得考量。空降到公司任职的政府官员不具备必要的行业专业知识,并且不久之后还会被调走。管理者们派到岗位上带来的任务,要么是提高生产能力,要么是提高利润,无论如何,两者都是量化指标,是高度可视的、非常容易度量的指标。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监管机构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经验,企业选择从跨国公司合作伙伴那里引进捆绑的技术就很容易理解:既现成可用,又很快见效。上海汽车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对预算考虑太多,因此,它不但可以买技术,还可以购买拥有技术的组织。但现在,他们被类似奇瑞那样的对手威胁了。

与上海汽车相反,奇瑞走了一条大规模获得分拆技术的战略道路,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成功的。如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呢?显然不是监管官员们具有特别的专业能力。无疑,奇瑞从芜湖和安徽最高地方官员那里得到了很多重视,然而他们缺少专业知识,他们所做的是,不怕麻烦地找到合适的人,给他时间以及资金。

奇瑞的市场位置与它短缺的资源是相称的:他们从市场的最低端开始做,低价格车型受到欢迎。在企业内部,高管能够专心建立与雇员和供应商之间的牢固关系,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这里员工的专长和投入得到珍视,他们的潜力得到了开发。奇瑞的成功对SAIC的战略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已经看到,最近SAIC通过购买拥有技术的企业而获得外国的技术,并且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

上一页[1] [2] [3]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贵州 轮胎 技术 企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