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吕征宇面前的考卷即将作答,他能否在5年内利用总部给的资源做出一份完美答案,现在计时已经开始
吕征宇:来自中国的考生
ABR记者 刘杨
2011年1月20日,上任刚满半年的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吕征宇迎来第一次“考核”。日产-雷诺联盟的全球CEO卡洛斯•戈恩飞赴北京,在处理公司与政府事宜之外,用1小时时间,听吕征宇做了关于英菲尼迪中国地区未来发展规划的汇报。1月21日,在位于北京嘉里中心南楼的办公室,吕征宇对《汽车商业评论》说:“戈恩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品牌的具体事情以及期望,这对我们鼓舞很大。”
从种种细节看,2010年在华销售1.2万辆汽车的英菲尼迪品牌,对于未来的布局并没停留在几万辆这个级别上。2010年3月,招聘吕征宇加盟英菲尼迪中国区主管的时候,吕征宇特意问英菲尼迪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如果只是找一个年销售2~3万辆的汽车品牌地区主管,那么他可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已经在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有过工作经验的吕征宇当时的希望是,如果总部能够给英菲尼迪中国地区更大的期望和更多的支持,那么他愿意接受这次挑战。他说:“我要的是,给我一个团队,看我能否在5年内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个冒险我觉得值得。”
日产集团也的确将这一职位招聘视为一次挑战或冒险的开始。在此之前,英菲尼迪在中国一直由日方从日本本部派人管理,即使不招聘,也能找到合适的、懂中国、懂品牌和渠道的高管。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日产为英菲尼迪中国区主管设定的要求是,懂中国市场,并未要求一定是中国人。实际上,在参与职位面试的几位候选人里,有本土人士、港台人士,也有外国人或海外华人。
日产仍然决定做一次尝试,从企业外部寻找一位能够给英菲尼迪带来些许不同的人。因为戈恩上任以来,一直强调国际化和本地化,他在日产总部融合了各国的人才,同时又希望在本地管理上,能够用当地的知识、当地人才的参与,来传达当地的文化与产品设计。戈恩也是来自日产外部,他知道新鲜思维对于一家企业的作用。而且,吕征宇对于合资文化有切身体会和深入理解。
1997年从汽车销售领域加入福特中国的吕征宇在14年后又回到北京国贸附近的办公楼,他的新办公室与当初福特中国所在的国贸西楼隔窗相望。吕征宇说:“在所有的竞争者中,我可能是比较擅长从平地起推进项目的一个。这得益于我在福特的经历。”
2000年,福特开始和重庆长安汽车讨论合资建厂的项目。吕征宇作为合资项目小组成员之一,被派到当地,从挖坑打地基开始,一直做到2005年。当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很多限制,这个限制不仅仅是物理条件,也有理念上的限制。吕征宇说:“在重庆的时候,我们不能招长安的人,不能招福特的人,也无法招北京、上海待遇比较高的人,最后只好找一些本地的摩托车配套厂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吕征宇还是带出一只高效的队伍,完成率从服务管理到销售管理的过程。
这都使得吕征宇的上任成为一种可能。英菲尼迪人力资源总监后来分析吕征宇的特点说,他做过合资企业,对多元文化有深刻了解;是中国本地培养并成长;英文流利;长期在跨国公司工作,并在豪华品牌法拉利做过中国区销售总监。日产也希望在这些基础条件之上,给英菲尼迪中国创造新的空间。
今年43岁的吕征宇面临的是日产第二个全球计划的收尾阶段——2008年,日产提出“GT2012五年事业计划”,其中,英菲尼迪的全球年销量将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万辆,新兴市场将是新增销量的主要贡献者。
吕征宇说:“我也跟领导谈过,我的加盟能带给公司的什么?我认为,选择我主要是沟通作用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相对而言,我跟中国的同事更容易沟通和理解;跟日本和美国的同事,因为有语言优势和工作背景,文化差异比较小,能够在中间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
其实,在吕征宇开始工作之前,戈恩已经为他准备好试卷。2010年4月23日北京车展上,戈恩与吕征宇见面。戈恩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准备好了接受挑战?”吕征宇迟疑一下,他第一次遇到老板这么直接提问,他回答说:“是的,但我得看英菲尼迪准备在中国做多大。”之后的15分钟,基本是戈恩在阐述他对未来的展望和信心。
吕征宇会在2011年4月的上海车展继续阐述英菲尼迪对中国的信心,根据规划,英菲尼迪要在这次车展上对未来5年的具体发展目标做一次公开发布,除了车型之外,更多的关键项目也会展开。现在,摆在吕征宇面前的考卷即将作答,他能否在5年内利用总部给的资源做出一份完美答案,计时已经开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回顾“十一五”,再展望“十二五”,所以具体提及汽车业的并不多,仅有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较去年下降13处,致使今年仅为10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