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对中国汽车走出去战略这个问题,艳莹你怎么来看呢?
新京报评论员:我记得前几天跟王总也聊过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王总另外一个议案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由国家来制定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因为现在我们中国的认证的体系,我们现在是通过上目录的方式,包括有自己的碰撞实验。但是这些标准跟很多欧美国家,就是更高级级别的认证标准还是不能接轨的,所以我们汽车要出口到各个国家,可能要挨个的通过这些国家的认证测试。所以前两年中国企业在出口的时候有碰到一些问题,也被国内外媒体报道过,就是像有一些碰撞门,就是说在中国可以上市的车型但是碰撞只能拿到一星,反正是不合格的成绩,也引起汽车社会很大关注。
所以我看王总也提到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建议、议案,就是说由国家制订一个能够跟国际的汽车标准相,就是说能够接轨的这样一个认证的标准。就是我们中国的汽车经过中国的认证之后可以直接向外面出口,就是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的话对整个打造中国的汽车品牌,树立中国汽车出口的自信心都很有帮助。
王总我觉得以前可能这么多年出口的经历,也会碰到过一些就是提供给后来者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王凤英:是这样的,就是说中国的现行法规是针对中国市场而定的,就是说现行法规该怎么制定怎么制定,只要卖到中国的产品符合中国的法规就可以了。但是为了鼓励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话就要研究全球的法规,更加高端的法规。如果中国政府针对中国汽车能够顺利的进入这些高端市场,那么它在帮助企业认证这个领域当中可以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说在中国能不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证性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权威性和它的结论,就是它认证的结论可以是全球通,只要拿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一个证书,就可以到全球对应的市场去自由销售。但是这些肯定是高于中国法规的,关键的问题是他完全可以对中国企业提供这种各样各样的认证服务,而且还全是别人认同的,说达到认同的话就意味着去做努力,不是说你说你认证了,人家就认同是。是国家要做这样的大量工作,是建设互任的机制,在全球很多的领域当中,很多的国家当中,互相认同的机制,是由国家层面才能做的,企业是做不到这些,这是一方面吧。
主持人:一方面国家要提供这样的标准。
王凤英:你要了解对方,按照互通的标准,建设同样的标准,而且要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方法,你认证出来的结论是可信的,是可通的,是认同的,是可以视同的。这是服务的一方面内容,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当中,这些是为企业能够搭建承载可以服务的一些内容。
除此之外,比方说再举个例子来说,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率先在拿到欧盟的认证,而且你能够出口到欧盟的产品,我就给你鼓励性的政策,因为能够去卖的就是标志性的,确实是高水平的。能够卖了是一个事实,谁能卖我就给谁补贴鼓励性的政策。
或者说中国的汽车产品在国外获得什么良好的声誉,那可以得到鼓励。你能够拿到认证本来就是一个标志,说明你这个产品已经达到了那个技术和质量的水平。
主持人:长城作为一个我们国家汽车行业走出去的很好案例。您觉得长城的海外战略,它应该怎么走出去呢?
王凤英:长城的海外战略是希望成为中国车企当中率先进入较高端市场的品牌,而且我们也希望靠长城高品质的产品,能够为中国制造添一些光彩,能够为中国制造的品牌提供积极的口碑影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回顾“十一五”,再展望“十二五”,所以具体提及汽车业的并不多,仅有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较去年下降13处,致使今年仅为10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