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审批卡壳”说。
华泰是一家自主品牌企业,而且规模不大。国内的合资企业,多数属于外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华泰这样的自主品牌要想和萨博这样的“破落户”搞合资,在国家审批关上,就会被拒。而且,只要第四点中涉及到的任何一家从中作梗,那么这项审批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上面这个理由看起来很可靠,不过我们也不应忘记另外两点,第一,是萨博先放出合作失败的消息的。第二,国家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没有这么高?
在资金这个问题上,我想1.2亿欧元的钱,华泰是能够付得起的。2010年华泰卖了5万辆汽车,3.5亿元的利润是成立的(我个人认为还有点保守,一辆车才赚得7000元?)。更何况,在华泰的背后,还有民生银行的支撑(民生银行董事长参加萨博与华泰的合作协议媒体会,就说明民生银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6.除了以上几种之外,我认为还不能排除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萨博撒娇”说
。在看到华泰这么好说话的时候,萨博想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来这一次撒娇行动。这种撒娇,对其他中方意向企业来说,同样有效。当然,撒娇撒得成功与否,就要看后续事态发展了。从目前来看,华泰的可能性不大了,其他中方企业中,谁又最想得到萨博呢?
综合起来看,对于萨博与华泰的这次“速订速分”的闹剧,我认为背后的各种原因当中,华泰参观完工厂后心凉希望重新谈判的说法更为可靠。萨博攀高枝和撒娇失败,也是有可能的。不管何种原因,协议在如此之快的时间破裂,其原因离不开钱字,萨博急需要的是钱。就我国新能源政策、自主品牌政策这些来说,这么快就对这项合作产生致命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想,讨论华泰与萨博的合作在如此之快的时间就破裂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因为除了华泰,还有很多国内企业在盯着萨博这块不知道还是不是肉的大餐。通过这次闹剧,我希望它们能变得更为理智一些。像萨博这样的瘦死的骆驼,还是仔细掂量一下的好,因为我们不太清楚它死了这多久,到底还是不是比马大?
![]() | 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