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罚款何处流 汽车召回多考虑消费者

2012年11月06日 10:2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0人参与 0条评论

我的好奇在于,10%的罚款最后会落入谁的腰包?为什么条例中没有直接赋予与缺陷汽车产品有最直接利害关系的汽车司乘人员相关权利?

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消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自2004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开始,关于中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各种博弈,历经近10年,暂时告一段落。

从规定到条例,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同时完善召回程序、监管措施,新增“千万级罚金”将震慑拒不召回企业等等,值得不少人为之欢喜雀跃。

然而,我的好奇在于,10%的罚款最后会落入谁的腰包?为什么条例中没有直接赋予与缺陷汽车产品有最直接利害关系的汽车司乘人员相关权利?

比如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缺陷汽车产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伤害,进行惩罚性赔偿。区区二十九条,只有一条涉及法律责任,并且是“生产者依照本条例召回缺陷汽车产品,不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轻描淡写地将汽车司乘人员试图从行政部门得到安慰,寻求经济赔偿的诉求推得一干二净。

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侵权责任方实施罚款,而侵权受损方却没有得到一点赔偿,只能通过司法救济或别的途径进行维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我们不能苛求国家质监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更多地保护消费者,但是,至少,在消费者权益与维护市场秩序之间会有一个平衡点。

无论是侵权之诉,还是违约之诉,消费者都将承担巨大的诉讼成本。面对强大的汽车产品生产商,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无疑是弱者,管理条例中,国家质监部门保护弱者的力度远远不够。

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实施召回419次,累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621.1万辆。我们恰恰不缺行政处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早就规定,对隐瞒汽车产品缺陷、不实施召回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最高为3万元罚款,我们缺的是对汽车产品消费者的直接尊重,平均三天上市一款新车的怪象,一批批产品都还未经充分测试就投入市场,跑在大街小巷,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诚然,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即将面临召回成本和巨大违法成本,但是,这些与汽车购买者与使用者没有“一毛钱关系”。这让我想起美国一个典型的案例。

1992年,美国一位老太太开车时,不慎被在麦当劳购买的热咖啡烫伤。老太太将麦当劳告上法庭。经法院审理,麦当劳的咖啡温度为82℃,比其他商家的高出十多度,但没有警示标语。考虑到老太太自己的失误,法官判决麦当劳承担80%的责任,赔偿老太太16万美元。

事后,法庭发现,麦当劳在过去10年间发生过700多起类似事件,但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为防微杜渐,法庭改判麦当劳赔偿老太太48万美元。麦当劳上诉被驳回。

如果将10%的罚款作为损害赔偿,直接交由汽车购买者或使用者,或者将这些罚款成立一个专门基金,用以补偿缺陷汽车产品造成的损害,尽量少开罚单,行政主管部门也会少得一些闲言碎语,岂不是都有好处?

[责任编辑:wangw]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

首页
文章精选
车型大全
广州车展
新车
国内新车
海外新车
谍照
新车图解
购车
试驾
导购
文化
人文
酷车
赛事驾驶
二手车
买二手车
卖二手车
车辆评估
二手车动态
行业
业内新闻
产业评论
访谈
调研报告
论坛
车生活
车型论坛
地方论坛
客户端
凤凰新闻
卫视通
凤凰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