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人心所向——为汽车赤子李书福喝彩(4)

2011年02月21日 18:5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钢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脱胎换骨的变化

李书福绝不甘心拾人牙慧。吉利通过“描红”掌握了基本规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点一点减少“逆向开发”,一点一点增加“正向研发”。

终于,十年磨一剑,量变到质变。李书福不愧是把握方向、火候、技巧的高手,时机一到,他果断发起了“战略转型”。

吉利宁波基地的建设,至今在汽车工厂的建设周期上,都是一个令人惊诧的“谜”。从当年1999年8月在北仑港打下第一根桩,到第一辆美日汽车驶下生产线,仅仅用了9个月。像这样的项目,国外一般需3至5年,别克建厂用了两年零三个月,被称为创下了汽车史上的世界纪录。

宁波基地成了吉利发展和转型的根据地,自由舰[综述 图片 论坛]、远景[综述 图片 论坛]、帝豪EC7[综述 图片 论坛]都是以行业惊诧的速度研制成功的,特别是吉利整体实施正向研发平台化战略之后,这个基地的生产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树立起了自主品牌的标杆。

“敲敲打打造汽车”,已经是吉利的往事了。现在,经过了战略转型的吉利,设备和质量控制全面升级,帝豪焊装、涂装、总装生产线,据称都是我国目前自主品牌中最先进的生产线:

在帝豪的冲压车间里,带ABB机械手的全自动生产线,从上料一直到冲压件出来,整个流程实现了无人化全自动作业。工程人员介绍,传统的手工生产流水线,侧围一分钟只能冲4件,采用这条自动生产线后,效率可提高将近一倍,最重要的是能保障关键大件的质量。除了瑞典生产的机械手、日本富士生产的模具外,其余大型设备均为德国制造。

焊装主要采用瑞典生产的点焊机器人、涂胶机器人,日本大福生产的摩擦式车身储备线、螺母自动输送机等世界先进的设备。为了确保生产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数据的统一、精准,帝豪采用从意大利进口的测量机,据称这是全世界精密度最高的三座标测量仪。

涂装工艺设备充分体现了帝豪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车身油漆采用德国水性涂装工艺———喷涂机器人和自动调漆、输漆、喷漆、换色的调输漆系统,喷涂选用的水性漆,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总装车间是最能体现帝豪EC718生产现代化水平的地方。模块化装配,再由电脑控制的全自动AGV小车将各总成装到车上,同时还有很多辅助机械手,分别装轮胎、仪表台、坐椅等,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998年8月8日,吉利批量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这一天,李书福正式喊出了自己的造车口号——“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一直到2007年开始战略转型,又踏上了“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新征程。

制造水平的提升,直接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消费者对吉利的印象也随之改变。鲜为人知的秘密是,企业从研发、生产、营销,从人才、管理、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李书福的战略布局十分清晰,吉利脱胎换骨的战略目的,就是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在大众化汽车市场上挑战国际品牌。“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是李书福毕生的愿望。

在吉利的产品战略定位中,沃尔沃代表着豪华汽车品牌,原吉利旗下的帝豪、英伦全球鹰三个子品牌属于大众化汽车品牌。

新的布局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吉利计划用3年的时间,夯实吉利汽车品牌基础,为实现销量增长营造品牌氛围;用5年的时间,打造吉利汽车成为消费者广泛喜爱的汽车品牌;用10年的时间,让吉利汽车真正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李书福决心乘势而上,在新的一年里,全力推动吉利汽车旗下“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品牌的快速发展,全面引进全球最高水平的装备和设备,全面采用最先进生产工艺,推动吉利汽车产品更快、更全面地接轨国际先进标准,最终实现全面领先的战略目标。

2011年,是吉利集团深化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展望未来,李书福计划用3~5年时间,让吉利完成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型;从“技术吉利”向“品质吉利”的转型;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的转型;从“产品线管理”向“品牌线”管理的转型。

吉利迅速健康成长,正是基于对市场的正确判断与战略方向的正确把握;吉利的稳健姿态,反映了李书福的头脑异常清醒,说明了管理层的执行非常到位,充分证明了吉利有一支极具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2011年,也是国家“十二五”计划开局第一年,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稳健收紧,企业的经营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11年对李书福来说至关重要,任务更加艰巨。但是,对于一个总能出人意外、总能华丽转身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应对挑战肯定会得心应手、稳操胜券!

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按照新的全球战略,吉利控股集团希望,旗下豪华汽车品牌和大众化汽车品牌这两个层次的产品,携手共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李书福期望不同血统的异国兄弟,能够融合文化、切磋技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文化如何融合,技艺如何切磋,资源如何共享,李书福并没有急于求成。

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考虑,他创新性地倡导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试图通过这个委员会沟通思想、寻求路径。

这个由双方高管组成的委员会意见高度一致,认为创建“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是一项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战略决策,能够结合双方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吉利和沃尔沃的共同发展,提高竞争力。

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是双方的战略平台,是讨论合作和解决问题、协调发展的最高机构。

双方都表示支持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本着平等、友好、合法和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探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双方将继续维护“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既定战略原则,保持沃尔沃和吉利对各自消费群体的品牌独立性。

这个委员会从2010年11月开始工作,据悉已经规范、高效地进入工作程序。遗憾的是,具体的内容和进展外界无从得知,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用这样的方式分享世界先进技术,堪称填补中国汽车工业“短板”的“自主创新”。

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缺的是造车的基础,缺的是世界汽车工业靠基础和底蕴形成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我们如果不能通过学习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中国的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就永远要仰洋人鼻息,永远落后于人。

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需要时间和实践打造。作为历史的积淀,这是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替代的基础。即使我们曾期望“用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品牌,尽管帮助我们提升了整体装备水平、开阔了管理视野、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但是从根本上,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主动权始终不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尽管自主创新如雷贯耳,发展中国家仍是力所不逮。并购沃尔沃的历史机缘,给了人们醍醐灌顶的启发:分享发达国家的已有成果,就等于缩短了我们与先进的距离!

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寻求所有权的变化是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帮助吉利以至中国汽车工业驶入“弯道超车”, 兼备历史底蕴与先进经验的沃尔沃,终于成了我们最理想的老师和兄长。

远见与扎实并存、梦想与科学同在,并不是舆论对李书福的溢美之词,李书福用自己的东方智慧演绎着的商业传奇,让社会公众常见常新。

一个是历史悠久的豪华品牌,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吉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世界汽车工业新格局的亮色,昭示了日出东方的全新走向!

下 篇

万众期盼沃尔沃重振雄风

沃尔沃已经加入中国阵营,成为中国的世界豪华品牌。面对日益增长、供不应求的豪华汽车需求,沃尔沃应尽快扩大产能,发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最大优势,首先在中国第二大本土市场上重振雄风,引领豪华车市场的理性消费。这既是市场的召唤,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期盼。

网上铺天盖地的关心与担心、支持和赞扬,跟帖评论中有一位网民说的很“给力”:“看看今天的高铁,不就是国家支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结果吗?政府要像支持国企一样支持民企!民企更不容易!”

沃尔沃的发展之痛

2010年我国1800万辆销量中,高档豪华车只有宝马奔驰等少数几个品牌,即使加上进口车中的高档车,比例也不足5%。

但是,中国的豪华车市场让外国车企感到匪夷所思,不管是奥迪,还是宝马、奔驰,哪怕是雷克萨斯和沃尔沃,现在在中国都是一车难求,以至于外国媒体在疑惑中国豪华车市场究竟有多大时感叹:“在中国买车真不容易。”

2010年中国豪华汽车销量比上一年增长70%多。与其说这是豪华品牌的保守才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如说是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令人猝不及防。

因为动辄就四五十万元乃至一百万元左右一辆的豪华汽车,对于外国人来说那是相当的奢侈,尽管他们是汽车的发源地,但是在豪华汽车的消费上,他们看不懂中国人的需求。

中国豪华车市场需求会持续旺盛。年轻的中国新兴富裕消费阶层正在快速崛起,需求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有分析认为,中国已开始进入二次购车高潮,置换豪华汽车无疑是明确的趋势。

J.D .POW ER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为160万户左右,消费群主要是个人和民营企业。在未来5~7年,将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440万户。这些富裕家庭将成为豪华汽车消费的主力军。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领先的豪华汽车市场。

用辩证的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现象,人们讲究品质、追求豪华,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端消费者大量涌现带来的高品位诉求。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潜力,令奔驰、宝马、奥迪等世界豪华品牌激动不已。这些在中国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外国品牌,不光吃透了中国的消费文化,也深刻尝到了“入乡随俗”带来的无穷好处。

所以,李书福誓言要放“虎”归山,在推广沃尔沃“安全、低调、高品位”品牌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沃尔沃“北欧设计、全球豪华品牌”的伟大传统。

吉利成功并购让市场人气上升。2010年,沃尔沃汽车开始扭亏为盈。从第一季度起,持续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年底收官,全球实现销售37.4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中国市场增长了36 %,扭转了过去两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全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盈利。2010年11月,瑞典国王亲临杭州,表达了瑞典政府对更加全球化的沃尔沃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支持。

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沃尔沃汽车产销两旺和较大幅度的盈利,是在一些畅销品种供不应求,包括XC60、S60等新款车时时脱销、处处断货的情况下实现的。

有人比喻,沃尔沃的基因,就像功效强大的“酵母”,因为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面粉,始终无法把“蛋糕”做大。所以,更多的消费者,无缘品尝斯堪的納维亚的独特风味。

产能不足、规划保守的状态,早就是制约沃尔沃健康发展的痼疾了。

2011年1月25日,沃尔沃汽车中国总部在上海正式挂牌。沃尔沃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表示:“我们在中国的布局,为公司今后五年在中国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风味独特的“蛋糕”,沃尔沃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董事长沈晖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使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成为豪华汽车市场领先的品牌之一。”

沃尔沃提出了宏伟目标:中国年销量从2010年的3万辆增加到2015年20万辆,市场份额从4.4%扩大到20%。业内人士认为,奥迪公布在中国的产能要扩大到100万辆,而沃尔沃每年20万辆的规划是否太保守了?

沃尔沃中国架构搭建完毕以后,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扩大产能。然而,关于国内建厂选址、产能规划的传闻迷雾重重,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马克思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反过来,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 沃尔沃的发展之痛,在于“量”,产能不足,成了制约沃尔沃发展的主要矛盾。

对于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预测,在市场需求趋势和消费文化很不成熟的双重作用下,不能简单地用1+1=2的算术方法,必须通过多元变量分析,才能给出y=a+bx的函数考量。

广阔的中国市场,绝对是增加产能规划的理由。如能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出口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更是两全其美。这意味着国产化战略必须强力提速,落户上海,只是迈出了实现战略目标关键的第一步。

追捧市场是企业的天性,而且只有沃尔沃才有这种战略可能性,因为她属于中国。其他豪华品牌都不可能,因为他们不属于中国,她们的心属于西方。至少沃尔沃已经与中国人结婚了。探究奥迪二十年来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就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在中国实现“全价值链国产化”或曰“全产业链本土化”了。因此,沃尔沃在中国建设第二本土市场生产基地,已经时不我待。

何况,沃尔沃在中国建设第二本土市场生产基地,不仅仅是企业和行业向高端发展提升水平的需要,更应该看做是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观念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吉利与福特成功交割沃尔沃不到百天,一些紧追不舍的媒体爆出猛料,说天作之合产生了裂痕。

更有舆论说,斯堪的纳维亚人坚持原则的性格到了执拗的程度,对于有悖于自己传统的任何改进都不能容忍,李书福只好以“君子和而不同”表示妥协。

“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沃尔沃新任董事长李书福谦恭求同的博大胸怀。他在用中国的文化方式,与新的董事会沟通“放虎归山”新政。

很多人都了解,在吉利汽车公司内部,大家都知道李书福的民主风格,从不独断专横,更不搞一言堂。吉利管理方针是:充分授权,自主监管,考核清晰,公平透明。

他提倡吉利建设“问题文化”: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

李书福不回避问题,是君子态度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吉利始终高举的“六面大旗”精神的体现。这其中的一面旗帜,就是“实事求是” 精神。

毫无疑问,李书福完全有能力与沃尔沃董事会全体董事合作好,完全有能力实现既定战略: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开拓和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坚信他有能力说服沃尔沃董事会,支持管理层在保持沃尔沃“安全、低调、高品位”的品牌内涵前提下,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适应与满足中国用户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瑞典人执着不执拗、固守不保守。沃尔沃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履新的雅各布更是一个有经验有魄力的CEO。好像历史的巧合,更像是中国人讲的缘分,沃尔沃问世时的第一款车型OV4,名字也叫雅各布。

沃尔沃丝毫没有放慢推陈出新引领潮流的脚步。

[责任编辑:linyz] 标签:汽车 吉利 车市 车企 奇瑞 自主品牌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