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届相比,国内汽车集团在本次上海车展上更侧重于战略发布。在汽车行业“十二五”尚未出台时,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十二五”目标。
作为东道主的上汽集团,上海汽车首发了MG(微博)5、荣威(微博)首款SUV W5,同时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年产销整车600万辆能力、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一汽集团则发布了低碳节能技术的“蓝途战略”;东风汽车此前已公布今年将投资140亿元,用于提升产能与海外战略;长安集团在去年实现了全国的生产布局,产能在2015年有望达到600万辆;北汽集团则到2015年力争进入世界汽车行业排名前15,进入世界500强。
解读各汽车集团“十二五”战略规划不难发现,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各企业“十二五”的重要目标。
不过,车展上集团自主的高调战略发布,也与各汽车集团的自主成果形成鲜明对比。除上汽有全新车型发布外,其余的汽车集团鲜有新上市乘用车型,除了在务虚的新能源之外,在现实的传统乘用车领域,均无实际的动作。
惟一值得期待的是,各汽车企业都表示,展出的产品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出,并都对“十二五”目标信心十足。
对于各集团的“十二五”目标,各决策者之所以有信心,不仅源于对于中国车市的乐观预期,同时也是因为主管部门对自主品牌的硬性要求。
然而,对于集团自主品牌而言,在尚未经受市场的考验下,能否靠投入真金白银快马加鞭实现扩张?
事实上,近年来各自主品牌都在投资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上屡屡出手,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汽、东风、长安等集团自主产品一直在中高端产品上收效甚微,更多的是依靠微车品牌占据市场份额。
不过,手握大笔资金, “不差钱”的汽车集团能否在5年内实现目标还有待观察。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各集团自主的研发恐怕难以形成核心优势。
此前,上汽的研发人员坦承,上汽的研发费用与大众、奔驰等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如此看来,即便是财大气粗的上汽在收购了海外技术后,对于后续的研发也比较含糊,更何况其他汽车集团的自主投入差距明显,仍寄希望在自主品牌之战中实现后来居上。
“规划”最好的试金石或许就是5年后的终端销量,高调喊出口号之后的国内汽车集团,在本届上海车展高调宣传成就和规划时,也应考虑除了资金外,还要拿出实际的成果来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