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雪后初晴,阳光暖人。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游人如织,一派祥和。
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圆满闭幕,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将这两份文件提请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新疆、西藏、河南等地十八大代表团陆续抵京,入住驻地,“喜迎十八大”标语街头随处可见。十八大氛围在京城愈显浓厚。
作为党报,报道好党的重要会议责无旁贷。从11月1日起,身为前方报道组成员的我们便开始投入紧张的前期报道准备工作,从所住宾馆到本报驻京记者站、到中央党校、到广东代表团驻地,目睹了京城今冬飘飞的第一场雪,感受着北京市民游客对十八大殷切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聆听着权威专家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独到解读。
按照惯例,每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班上的讲话往往会起到对当年大会定调的作用。今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的党校讲话同样如此。这些天来,在同权威理论专家的对话中,我们对“7.23党校讲话”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专家寥寥数语,时时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欣喜。
细读“7.23党校讲话”,从重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到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新高度,到“一项任务、三个更加”、“五化”变“四化”的阐述……无不给人以启迪,也必将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提供动力、保驾护航。(徐锋)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