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陈辽敏:
在听完总书记的报告后,她说:“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与杭州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非常契合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潘一峰 王力 郑承锋
40岁的陈辽敏,是十八大代表,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从事司法工作多年,是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模范法官。
在西湖区法院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陈辽敏共办结了各类民商事案件4735件,涉案金额超过7亿元,经她手的案件结案率达95.4%,调解撤诉率84.4%。
和陈辽敏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她的调解工作,让法律有了温度。
调解比判决更需要艺术
在西湖区,如果你有纠纷需要到法院去解决,可以点击进入“陈辽敏法官网上调解工作室”,网上立案、案件查询、预约开庭、在线咨询、在线调解,一一帮你解决。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调解室网页上留言,咨询各种法律问题,这让陈辽敏更加忙碌了。这些问题,她都会一一耐心解答。她的回复总能一语中的,而且让人看了很温暖。
有人为家庭矛盾咨询她,她告诉对方,亲情纠纷最好协商解决,官司能不打最好就不打。她还找了一篇讲述亲情的短文,发给对方看。这篇短文,她说自己看过后泪流满面,希望能给当事人一些人生启迪。
作为一个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化解平台,陈辽敏和她的团队利用这个网上调解工作室,化解了不少基层矛盾。
对于调解,陈辽敏有着自己的认识:“我觉得判决和调解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判决更多的是对过去事实从法律上做出一种认定。而调解不同,需要对双方当事人未来的情感做一种弥补,调解需要很多的艺术性。”
她说,虽然法律条文比较生硬、冰冷,但是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善意的调解可以赋予法律一定的温度。作为法官,应该将社会的公平、正义、理性和真诚传递给当事人,将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当事人,当事人再把他对人生的一些理解反馈回来。
“这个过程非常温暖和美好。”陈辽敏说。
创新社会管理的“杭州经验”值得推广
来北京前,陈辽敏一直在做创新社会管理的调研。到北京后,她就宣传起调解工作,把介绍调解工作的画册分发给团里的每一位代表。
为什么一名法官会如此热心调解?陈辽敏说,调解是第一道防线,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官能在第一道防线建设中有所推动,把诉讼服务提升到最前沿,就能调动各方力量不花一分钱化解掉大量民商案件。那么,在最后一道防线上,法官就能集中精力办理一些真正疑难的案子。
这次的十八大报告中,她关注到其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一部分,关于“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提法,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这个提法,跟杭州做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是非常契合的。杭州现在的律师进社区、和事佬,也都是倡导在基层、在源头把一些社会矛盾化解掉,有很多好经验可以推广。”陈辽敏说。
吴菊萍、孔胜东都当上了特邀调解员
如今,陈辽敏把很多精力放到了“社会调解”工作上来,和西湖区的街道、政府部门联手,提前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
“调解制度是我们的传家宝。作为法院来说,提前参与调解,能极大地化解各种矛盾,这是我们法院系统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路来。”
如今,陈辽敏身边的调解员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吸纳了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律师、注册会计师。
在这支特邀调解员队伍中,有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妈妈”吴菊萍,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他们都积极投身到社会调解这个大主题中。
陈辽敏说,这几天和各地代表们交流,他们中,有带领村民领跑在康庄大道上的村支书,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师,有36年扎根海岛的社区医生,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