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陈琦钿
十八大期间,记者可“开小灶”,约部长专访。第一位接受中外媒体“约访”的,是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11月9日一早,共有6家媒体向大会新闻组提交采访申请,约访陈德铭。于是,新闻组转呈申请,征求陈个人意愿。只要他同意,这事就成了。但同时亦是十八大代表的陈德铭,何时能回复?工作人员心里也没谱,因为“会议期间,部长的日程早已排满”。
让新闻组始料未及的是,上午递的条子,下午就折回了,还带来陈德铭的亲笔批注:“可于明早(11月10日)10点半见记者”。后来,由于约访的媒体数量暴涨,翻了几十倍,新闻组临时决定将“个别约访”改为“集体采访”,并赶紧又向陈德铭递条子。1小时后,陈复:“可以。”
这种果断、务实的行事作风,被会务组称为“陈德铭速度”。
高效之人,常跟“风风火火”着边。陈德铭是个例外。这位年过花甲的商务部部长,上海人,儒雅,随和,一身书卷气。曾任苏州市长、市委书记的他,张口就是吴侬软语,有时冷不丁冒几句英文;即便说到激动处,他依旧悠悠然,“和风细雨”。与官员身份比,他更似大学教授。
从媒体会开场白———“回答问题时,我有可能准备不足,请大家原谅”;到离场前向记者抱拳作别,“陈德铭温和”贯穿始终。
不过,身为经常需在火药味十足的商务谈判桌上较真、叫板的人;身为一上任,就撞见“百年不遇”金融危机考验的人,陈德铭也有其强势、霸气、不怒自威的一面。这便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的“陈德铭犀利”。
当日本记者问及中日贸易现状时,他的回应单刀直入:“中日经贸关系目前‘受伤了’,责任全在日本政府……”;在谈及中美贸易时,他三度重申:“我有责任在人家打我们企业、使我们企业利益受损害时,坚决保护我们的企业”……都是轻柔语调,却掷地有声。
“陈德铭速度”,“陈德铭温和”,“陈德铭犀利”,构成鲜明的陈氏风格。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