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由一汽大众年终奖看合资政策弊端

2012年01月09日 09:3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程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进入程远专栏主页>>

程远有话就说:

年终已到,“年终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份网传“内部PPT”爆出一汽大众“27个月工资年终奖”内幕,让其成为“高薪高福利”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企业如比亚迪(002594,股吧)等的年终奖却被曝为零。就目前已“曝”出的情况看,合资车企普遍很好,年底发20多个月工资的不乏其“人”,而自主品牌企业则整体陷入困境,这还是在合资企业大肆挥霍,本土企业极度压缩开支,包括事关企业前途的研发费用、品牌推广费用后的巨大差异, 实乃冰火两重天。

表面看,企业经济效益好,员工薪酬发得多,无可指责,但是追问一下,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上,本土自主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有外资背景的合资企业过得如此滋润?是否中国人就本该受穷、受累,一沾上“洋”气,就立马“鸡犬升天”?如此形成的“马太效应”,将使合资企业越来越豪气,而本土自主企业越来拮据,最后,本土企业逐渐边缘化,直到消亡,合资企业则将工厂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品牌的一统天下。这绝非危言耸听,这个前景正在以加速度向我们走来!

其实这种分野在合资开始就出现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自主发展的一汽和东风就常常陷入困境,而赚钱最多、最快的都是合资企业。作为一种“平衡”,政府同样也给予一汽、东风合资机会,于是大家一齐享受这场“合资大餐”。

成立合资企业原本是为了“市场换技术”,但是因为要“高起点”,就只有把跨国公司的成熟产品直接拿到合资企业生产,中国政府对合资公司的要求也仅仅只是“搞好国产化”。不搞产品研发,自然没有市场风险,但也使“市场换技术”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在过度保护的中国市场上,合资企业成为只赚不赔的“黄金矿”,作为中国汽车业脊梁的国有大企业,饱食了“合资”的甜头,哪里还有心思搞产品研发?“待我干到400万辆时再搞自主也不迟”,于是大家一同在合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比赛看谁家建的合资企业多,看谁家的合资企业规模大,在合资一期尚未到期,又匆忙签了下一个30年的合资协议,摆出一副把合资公司永远做下去地架势,合资成了中国汽车业的不归路。

2003年末,退休的一汽老厂长耿昭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喊声:“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大家终于明白,即使把国产化率做到100%,也还是“来料加工”,“照猫画虎”的组装厂,想依靠生产跨国公司品牌车子而做成“汽车强国”,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直到本世纪初,不被允许合资的本土企业,如吉利奇瑞等,通过“曲线救国”的办法进入汽车业,自主品牌才破土而出,艰难成长。

[责任编辑:liushan] 标签:合资 一汽大众 年终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