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需要什么样的合资企业?
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很不符合自由市场的精神。因为按照一般市场逻辑,应该要先问"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才能得出我们需要"能生产这类汽车产品的企业"的答案。
但中国汽车行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完全自由市场化的行业,进入或者退出这个行业都要受到监管。对于外资车企,更是如此,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成立一家中方持股不低于50%的合资公司。
换句话说,若想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就必须是中国所需要的那类企业。因此,对于想要在中国投资的汽车企业来说,搞明白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合资企业是必须的。目前来说就是自主品牌和新能源。
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近来在媒体上火热的"斯巴鲁、路虎寻求国产"的传闻,甚至还有人发布了详尽的路虎国产时间表,透露说首款路虎国产车将在2012年下线。
这不是一个新消息。大约在1年以前,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就曾多次追踪报道了此事,笔者本人也曾在不同场合听到一些坊间传闻,但我始终不看好此事,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难过审批关。斯巴鲁或是路虎国产,或许会是一个好的商业项目,但未必是中国汽车所需要的。
目前,新建汽车项目审批需要满足"硬性要求"和"隐形条件"。硬性要求就是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建汽车项目需要不低于20亿元投资、需建立发动机等配套项目,而建立发动机工厂,也至少需要投资15亿元。这点对于跨国车企来说,并不算是难事。
隐形条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
这是中国汽车业最为关注的两个方向。按照业内通俗的理解是,新的汽车合资项目中,应该包括电动车国产、支持合资企业建立自主品牌。
这意味着,跨国车企若想在中国建立新的整车合资项目,不仅要有大资本投入,要有较高国产化率,而且在新能源等核心技术方面,也要对合资企业开放。
这还只是现行的政策。因为,从2009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制订新的汽车准入管理条例。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虽未必会将所有的"隐形条件"都写入正式的条例中去,但在中国汽车产能整体过剩的大背景下,对新项目审批趋紧趋严是大势所趋。
如今,绝大多数的国际主流车企都已经在中国设厂,被挡在外面的多是二三流车企。
这类企业,或是以技术独特性取胜,或是靠灵活的市场战略求生。他们愿不愿意对合资企业开放技术,是否有能力达到"隐形条件"中的要求,都还是个问号。
另外,中国汽车集团的大格局已定。对于路虎等企业来说,很难找到一汽、上汽这样的国有车企巨头作为合资伙伴,也很难与这类车企保持同等的话语权。
因此,他们多把目光放在国内的二、三线车企上。但诸如长城之类的民营企业,是否拥有路虎所急需的政府关系,也是个未知数。因此,路虎等即便是通过审批,也将是个漫长的过程。若想实现2012年首款国产车下线之类的计划,除非奇迹出现。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车企要想方设法地进入中国呢?归根结底还是市场的诱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很快,也会成为路虎、斯巴鲁等品牌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在某程度上,能够在中国国产,就意味着销量与利益成倍增长,反之,很有可能被已经在中国国产的竞争对手所击垮。雷克萨斯被在中国大幅度国产的奔驰、宝马快速抛下,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就像一扇越关越紧的大门,中国汽车准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抢着从门缝中挤进来的不仅仅是路虎、斯巴鲁,还可能会有雷诺、克莱斯勒、英菲尼迪、雷克萨斯......
对于这些车企,能不能进入中国的关键是,有没有一颗真正对中国开放的心。
(经济观察报)分享到空间转播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推荐微博
董宝青
《汽车杂志》总编
郭登礼
华西都市报副总编
汽车公社卫金桥
汽车公社主编
李潮
李铁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回顾“十一五”,再展望“十二五”,所以具体提及汽车业的并不多,仅有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较去年下降13处,致使今年仅为10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