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联合 菲亚特与克莱斯勒谁能拯救谁
2009年05月07日 08:11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家在过去30年三次濒临倒闭的公司,能够重建美国梦吗?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疑惑,也是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疑惑。克莱斯勒,一个美国汽车业曾经的传奇,如今已伤痕累累,出售、转卖、破产,成为其企业生涯的全部,而它的产品,除了延续历史光辉的Jeep之外,鲜有值得关注之处,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即使与菲亚特的结盟被冠以“全球战略联盟”的镀金名号,人们对克莱斯勒的未来仍然不太乐观。尽管奥巴马对菲亚特拯救克莱斯勒充满信心,并呼吁美国人购买未来的道奇微型车,但充满不安全感的消费者,却不敢对克莱斯勒抱有任何期望,因为一家被反复转卖的企业,是不可能把精力倾注在产品之上的。

不久前,《美国消费者报告》的产品质量调查,又给克莱斯勒泼了一盆冷水。文章写道:“在我们对各个车型进行的评比中,很多克莱斯勒车型都排名垫底,目前没有一款车符合我们推荐给消费者的标准。在我们的测试中,即便大多数较新的克莱斯勒车型也表现平庸低劣。”

从光荣到黯淡,拥有百年历史的克莱斯勒,如今已是病马凄凉。在中国,克莱斯勒也用二十几年,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的全过程。从最早的北京吉普开启中国汽车合资之门开始,到率先进入公务车采购行列,奠定市场核心地位为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克莱斯勒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恰恰是北京吉普的成功,引起众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兴趣,而北京吉普的良好表现,也间接引发了中国的合资浪潮,甚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中国汽车历史上,克莱斯勒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正如在美国,克莱斯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一样。但如今,克莱斯勒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只是它惨淡的销售业绩、急速贬值的企业资产和巨额的负债。

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重建消费者信心,都是克莱斯勒最重要的任务。尽管克莱斯勒副总裁柯安哲反复声称,“克莱斯勒与菲亚特正在打造一家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司”,但质疑依然存在。因为相对于克莱斯勒,菲亚特不仅在美国曾经兵败而返,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路坎坷。

对于业界普遍定义的“弱弱联合”,柯安哲虽然深感无奈,但也不得不表示,还是有很多人看好两个企业的互补性:“Jeep、道奇和克莱斯勒品牌在相对高端的市场领域,尤其是大型车领域具有优势。而菲亚特,在小型车技术、柴油机技术领域非常领先。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合作,真正实现了全球层面的优势互补。”

事实果真如此么?对于克莱斯勒这个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来讲,海外市场的开拓一直是个瓶颈。即使在中国这样包容性最强的市场,克莱斯勒的大排量车都很难获得认可。在中国,克莱斯勒1995年的销量曾达到高峰,为2.6万辆,2006年降到约7000辆,市场占有率只有0.2%。1998~2002年这5年,克莱斯勒一直没有盈利,2003年及2004年小有盈利,2005年和2006年又陷入亏损状态。直到与戴姆勒分拆导致与北汽的合作终止,克莱斯勒最终转变为进口车销售,成为完全的小众车型。

相比克莱斯勒,如今表面风光的菲亚特,其市场成绩单也并不好看。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菲亚特,其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南美,一个巴西的市场,就占了它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在中国,菲亚特与克莱斯勒有着惊人的相似,光辉的起步,缓慢的发展,经营上的不思进取、产品引入的吝啬,造成合资企业土崩瓦解,最终也只能以销售进口车收场。在中国这个发展最快、需求最多的市场,菲亚特依然没能站住脚跟。这也让人对菲亚特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感。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菲亚特最终控股克莱斯勒,菲亚特将成为年产量600万辆左右的国际汽车集团,并成为仅次于大众汽车的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商。而菲亚特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微小,因为一大部分融资风险,已经由“为降低失业人数而拼命拯救企业”的美国政府来买单了。无独有偶,通用正在公开对欧宝业务进行招标,并向德国政府寻求33亿欧元的救援,而菲亚特又一次成为热门大买家。用海外纳税人的钱,来扩大自己的企业版图,这样的便宜买卖又怎能不做呢?

在海外媒体将菲亚特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喻为“投机者”的同时,菲亚特仍在乐此不疲地建立“汽车帝国”。这个“伟大”的构想是否真能如愿呢?正如《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所说,菲亚特本身就是一个“陷入困境的汽车厂”,而它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在用别国纳税人的钱来实现“转变为国际巨头”的计划。这样“高明”的动机,不管是合作企业,还是消费者,恐怕都要掂量一下吧。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论是柯安哲,还是菲亚特中国首席代表阿尔贝里诺,都表示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是他们的重要任务,未来一定还会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但是,有了这么多“前科”,再想轻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更何况,一个是三番五次陷入生存危机,另一个则把精力放在抄底、投机之上,和他们合作,中国企业会有安全感么?

中国市场可谓是检验世界企业的试金石,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个风雨无阻的市场就更能验证企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往往可以折射出他们在全球的表现。在中国业绩出色的企业,全球的成绩单绝对不会有多难看。毕竟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海纳百川、需求丰富的市场,不管你是小排量还是高油耗,廉价车还是豪华车,在这里都不缺少买家。任何海外企业,不论你的品牌地位怎样,车型风格如何,只要你能安下心来诚恳经营,在中国都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些在中国失败、同时陷入全球危机的企业,是不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本文来源: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