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成品油用户都享受着低油价。自1998年我国石油体制改革后,我国对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也开始作出相应的调整,逐步与国际接轨。
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政府为了保证市场供应,对两大巨头的炼油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因此,成品油价上涨较为平缓。
不过这种状况自2009年起发生了变化。在2008年国际油价突破150美元大关时,93号汽油在发改委大幅调价后也不过每升6.20元。而现在的国际油价也不过在每桶120美元附近徘徊,为何油价却飞涨至每升7.85元?
“这就涉及到当时我国石油行业燃油税费改革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董秀成说。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当时国家藉此机会来理顺此前一直裹足不前的能源价格机制。
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燃油税费改革。董秀成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国家在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的同时,提高了成品油的消费税。
依据政策规定,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只是当时国际油价低,老百姓对增加的这部分税感觉不明显而已。”董秀成说。
时下每次油价上调,老百姓都习惯将中国的油价同国外比较一番,结果发现我国一些成品油价格比美国还高。
对此,林伯强也表示:“中国油价比美国高,首先就高在税收上。中国汽油税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不过他也指出,由于我国成品油价一直采用政府定价,终端零售价不能完全反映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状况。因此,两国的成品油价没有太多可比性。
目前,国家还确定了新的定价机制: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油价走势为依据,如果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变化率达到或超过4%,可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最高零售价格则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
“定价机制改革后,成品油价格同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国家不再一味地对国内的低油价进行补贴,要补贴也补贴不过来。如果国内同国际上成品油差价太厉害的话,外国的飞机、轮船都会顺道上我国来加油。以前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林伯强说。
话语权 缺乏国际定价实力
“对于中美两国油价的差异,除了税收所占比重不同外,也在于两国进口的原油成本不同,尤其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中,我们存在一个"亚洲溢价"。即中东地区卖给欧美国家的原油价格要低于卖给亚洲主要消费国的原油价格。”林伯强说。
林伯强进一步解释说,造成“亚洲溢价”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原油进口来源比较单一,对中东地区的依赖过强,而美国进口原油的产地则更为多元化。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原油进口地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2009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仅占总量的15%左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而依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进口的2.39亿吨原油中,从中东地区进口量占比高达40%。
“这就使得中东地区在我国的原油进口中居于垄断地位,拥有更强的定价权。而中东国家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就必然会在价格上作出让步。”林伯强说。
“此外,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原油期货市场,而中国包括整个亚洲还没有一个能够反映亚洲供需状况和代表亚洲利益的原油期货市场。”林伯强说。
“成熟的原油期货市场,使得美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林伯强说。
为此,林伯强建议,为了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也为了降低“亚洲溢价”的负面影响,还需进一步加强进口原油的多元化。此外,应考虑和着手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交易所,助力我国参与国际原油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