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来,合资一直是并且仍将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主力。
合资风险骤增
当萨博汽车因为拖欠零部件供应商的账款越来越多时,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供应商不再为其供货,这直接导致了萨博汽车的停产。之后,萨博汽车辗转到中国寻求支持。继与华泰汽车的合作失败后,庞大与青年汽车成为这家整车制造商的合伙伙伴。
不过,因为萨博亏空已久,在庞大与青年注资后,它仍旧不能回复正常营运。2011年6月21日,萨博在瑞典南部的工厂再次被迫停工两周。停工原因同是因为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账款,导致零部件制造商不再为其供货。在次之前的2011年6月15日,俄罗斯金融家弗拉基米尔·安东诺放弃了同瑞典政府签订的萨博地产和工厂的售后租回协议。这让萨博的融资之路再添变数。迄今为止,萨博汽车尚未拿出起死回生的计划。
其他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制造商,虽然没有面临如萨博一样的资金压力,但他们的品牌力与产品力相对较弱,在狭小的细分市场,这些品牌的产品可以有一定的销量。这些销量是否能支撑他们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于这些跨国品牌而言,中国确是改变其命运的市场。但对于中国本土的整车制造商而言,这些跨国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其面对的压力,还是未知数。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成立合资公司所承担的风险,正在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