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柏林这样搞定“拥堵”

2012年11月08日 07:47 来源:信息时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马海燕(除署名外)

当今,在中国要找个不堵车的一线城市,甚至二线城市,一个字,难。德国却相反,虽是全球数一数二汽车强国,但堵车城市并不多,包括其首都柏林。在柏林生活或者旅游,舒心惬意,即使是上下班时间也甚少遇到拥堵,而且个人驾车要比乘公共交通速度快。不限购,也没有单双号,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汽车强国远离拥堵呢?记者借着在德国采访的机会专程作了调查,看哪些举措值得正在遭受拥堵之苦的中国城市学习参考。

现象一

公交发达,市民不愿买车

柏林地处德国中部,东西德拆分时,柏林被一分为二,中间耸立着鼎鼎大名的“柏林墙”。长时间的东西阵营对立,使得柏林人口一直不多,即便1989年两德统一,这一局面也没得到缓解。整个柏林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仅350万,千人拥有汽车只有320辆,为欧洲各大城市里最低,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柏林人口和汽车保有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尽管市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当地人自嘲道:柏林是德国最“贫穷”的城市,经济不如法兰克福,文化不如慕尼黑;外来人口哪都愿意去,就是不愿来柏林。这里提及的外来人口主要指东欧,欧债危机使得东欧许多年轻人跑到西欧来寻找工作机会。

千人拥有320辆汽车数字貌似不低,但由于人口少,汽车保有量仅为110万辆,放在中国,前十不入,只与武汉相当。柏林政府没有推出任何限购措施,某种程度上,还鼓励市民买车,以刺激消费。可惜,柏林市民并不买账,超过半数的人和家庭没有汽车,也不打算买车,出行主要靠公共交通。柏林拥有9条地铁线,15条城铁,一套历史最悠久的有轨电车系统,所有车站总数加起来超过730个。在柏林,每隔500米就可找到一个轨道车站。这些车站都与公交车站良好对接,一下车,便可上车,相当快捷。除此之外,柏林出租车堪称“豪华”,奔驰满大街跑,有五座也有七座,挥手即停,不过价格不低,记者打了一段不到10分钟车程的路,便要10.6欧元。

现象二

配自行车道,行人是上帝

柏林城市绿化做得极其到位,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森林里,绿地绿树随处可见。步行、骑自行车是不错选择。马路两侧规划有齐整自行车道,并与机动车道良好区隔,骑行时丝毫不用担心会有汽车入侵。在柏林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带着耳塞骑车的年轻人,他们双眼目视前方,偶尔瞄一下两侧,从不担心后方会有汽车出现。各行其道,在柏林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柏林,行人是上帝。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车辆看见行人打算过马路,会主动停车让行。在有红绿灯的繁华路口,路两边通常设有切换键,一按下去,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红灯会在短时间内切换成绿灯。在马路上跑步,在北京是不可思议的,路人会报以异样眼光;柏林不是,习以为常,随处可见。

现象三

人力三轮车走街窜巷

在柏林,还有一种新颖别致的交通工具,德文名字叫Velotaxi,是一种新型人力三轮车,供游客乘坐以游览市区景点,能轻松去到车辆不能去到的大街小巷。与国内的人力三轮车有不同,Velotaxi外观美观,且配有电动马达,爬坡时,能助力司机。

十年前,人力三轮车刚推出时,寒冷的秋冬季会停运。现在,由于深受人们喜欢,秋季依然能在马路上看到它们的身影。坐过这种人力三轮游客都说,这让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与旅游大巴相比,人力三轮车行动更自由,能走街窜巷,除专设旅游线之外,还可以按游客要求路线行驶。

现象四

没有关卡,提高效率

柏林多数加油站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守在屋子里,负责结账买单。车辆自行排队进站,加完油,再进去交钱。如胆子够大,加完油“跑路”,不会有人追,但没人这样做。柏林许多大型停车场不设栏杆,车辆随意进出,离开时,车主自觉估算时间,到自动缴费机那里缴费,没有人监督,也没摄像头,全靠自觉。柏林公交车、有轨电车各个车门可随意上下,上车后,自己缴费或刷卡,没有监督。柏林地铁也不设闸门,没有关卡,买票同样靠自觉;记者特地花2.4欧元体验了一趟柏林地铁,车停稳后,需要按一个圆圆的按钮才会开门(下车亦如此),车厢内给人感觉很舒心,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关卡,让平时被约束惯的人很不适应。

人口少,人工贵,或许是“缺少监督”的原因,但这样更多为提高效率。减少关卡,砍掉会影响出行的阻碍,让车辆更快的流动起来,毫无疑问,这是治理拥堵最有效方法之一。基于这一目的,德国绝大多数高速路不收费,路口能不设红绿灯便不设,指示牌尽可能做得简洁清晰。

现象五

全民严谨,鲜有逾规

德国人的严谨和守规矩举世皆知,但只有去到德国才知道,这一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贯穿到生活细节当中,譬如用车。记者此次出行,在柏林逗留两天,耗费许多时间“在车轮上”。从抵达到离开,包括早晚高峰期,没遇到一次交通事故,甚至没看到一个交警,交通秩序井然。

偶尔遇到塞车,马路边右边应急车道、自行车道,从未有车辆越界临时借用,哪怕这些道路上什么都没有;至于马路左边的对向车道,更没有车辆愈线,似乎中间有一堵墙。值得一提的是,柏林乃至整个德国同向马路多为虚线,极少见到实线,换言之,道与道之间能够任意变换,但极少车随意切换,除非实在需要。高速路则严格执行左边超车规则,需要超车时,才切到最左边超车道,一超完车,马上切换至中间。在开往沃尔沃夫斯堡的高速路上,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大货车们一辆跟着一辆的行驶在最右边车道上,那场面真的非常壮观,同时也让人心生敬意。

记者观察

氛围的力量

将一个中国司机放到德国,不用多少时间,他会变得遵守秩序,礼让行人;同样,将一个德国司机放到中国,他会在短时间里学会“中国式开车”,哪怕他打心眼里不愿意。个人组成群体,群体决定氛围,氛围又反过来影响个人。一个国家交通文明与否,取决于氛围,有怎样的驾驶氛围就有怎样的驾驶习惯。很不幸,中国当前驾驶氛围处于“原始”阶段,无序无规矩。绝大多数中国司机打心眼里厌恶“中国式”开车,有文明驾驶的强烈愿望,只是氛围如此,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群体、氛围是关键,只有形成文明的氛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理拥堵。

[责任编辑:robot]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

首页
文章精选
车型大全
广州车展
新车
国内新车
海外新车
谍照
新车图解
购车
试驾
导购
文化
人文
酷车
赛事驾驶
二手车
买二手车
卖二手车
车辆评估
二手车动态
行业
业内新闻
产业评论
访谈
调研报告
论坛
车生活
车型论坛
地方论坛
客户端
凤凰新闻
卫视通
凤凰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