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更科学的《规划》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悉,最终版本的《规划》将明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对在传统汽车方面不占优势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业界对《规划》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屡次传言要出台却至今未能“露面”,着实让人有些心焦。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政府官员和专家一致反映《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各部委之间需要协调的内容也不少,《规划》的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又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的制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主管部门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在技术方面,一些具体标准不容易统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拿动力电池规格来说,不同企业的产品有不同尺寸,标准的确定十分费劲。一些更为前沿的技术,只为少数企业掌握,标准更难制定。
其次,就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每年都有很大变化。在2008年,谁都不会想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几近翻倍达到1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也迈开了步伐。《规划》的制定必须从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并且适应这种变化。
再次,从国际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还没有成形,各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提供给我国的参考经验很少。也正因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规划》的制定上下足功夫。
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能不能发展壮大,最关键在于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使用。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大部分人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成熟也给《规划》的制定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消费者心坎里,需要进一步调研和考察。
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绝非易事,需要大量时间反复研究和论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宁愿在等待中看到一个科学成熟的《规划》,来带领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新的跨越。
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有哪些争议
争议一
混合动力汽车是否列入《规划》?
《规划》的“前身”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原定在2010年3月正式颁布,其中未包括混合动力技术。不过,这一项可以“理解”的政策思路却引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大阵营之争。“电动车流派”认为,经过国家“863”计划电动车专项十年的研发,我国汽车工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已与国际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混合动力流派”则认为,基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在传统动力汽车向终极目标燃料电池车迈进的过程中,混合动力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些争议随着混合动力汽车被列入《规划》而“偃旗息鼓”。在《规划》的主要起草机构、国内车企“娘家人”中汽协的争取下,混合动力技术被算为一项节能技术,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也最终变身为现在的《规划》。
争议二
新能源汽车前景究竟如何?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如果超常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12年的市场份额要达到10%。相比科技部的乐观,主管新车审批公告大权的工信部则显得“保守”许多。2010年1月,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苗圩曾表示,2020年以前真正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只会占整个汽车销量很小的比重。“我估计这一比例大约为10%~15%。也就是说,85%~90%的车仍然是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
争议三
乘用车平均油耗怎么定?
《规划》(草稿)的发展目标中提到:到201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9升/百公里。到2020年,汽车燃油经济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4.5升/百公里。据悉,这一目标已经高于美国,与要求最高的欧盟处于同一水平。按照目前中国汽车的油耗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争议四
新能源要不要大力发展?
“在学界和政界,的确存在对新能源的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时,有人提出了新能源已经产能过剩,进一步发展是否合适的疑问;另一些人则坚持新能源尚在发展早期,应当“超常规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比如,在制定风电规划时,有两院院士主张风电只定1000万千瓦的目标(现有规划是2020年前达到2000千瓦)。”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