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建汽车强国 车企要摆脱外资依赖(2)

2012年07月16日 10:24
来源:凤凰汽车 作者:肖建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不应该止步于汽车大国

比如说巴西,巴西汽车现在是年产量300多万辆了,墨西哥到现在也是200多万辆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收入也很高了,巴西和墨西哥的人均国民收入比我们高得多,我们现在大概不过是2000多美元,那么他们多少?他们6000多,8000多。他们没有把汽车工业当成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所以也没有必要开发产品,更没有必要来搞自主开发。跟这个路线走的不只是一个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都是这样,而这些国家国民收入比南美更高,那都是上万了,一两万,两三万美元了。可是我们要是沿着我们现在的路走下去,不加扭转,就是他们走的这条路,甘心吗?我作为汽车人的话我不甘心,对国家来讲的话国家甘心吗?我觉得国家更不甘心,为什么呢?假若如此,我们现在的汽车大国,就不能变为汽车强国。中国的汽车工业就不能崛起,我们是绝对不甘心的。

,值得庆幸的是温总理、胡主席在04年就号召我们要搞自主开发、技术创新,我觉得是完全正确的。很多厂子像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厂已经开始觉悟闯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来。可是这条路我们没有走完,现在继续在走。像一汽,上海,东风,甚至于广州、长安,都在陆陆续续的走,他们在合资以后,都在自主开发汽车,都在由开放依赖型转为开放自主型的企业,都正在走上从大变强的强国路线路上。虽然转型太晚,全球竞争对手太强,路程艰巨 ,可是我觉得只要是有汽车业界的精英和员工的努力,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引导,发挥我国汽车工业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产品就能在社会上脱颖而出,我们的竞争力能够相当于,甚至超过国外的这些汽车厂。我们就能由一个汽车大国变成一个汽车强国。

我想再谈谈前25年,跟后35年的关系。一提到前25年,就是1978年以前这个事,常常给人这种感觉:就是“闭关自守”、“计划经济”,“发展的速度太慢”,“和现在对比不值一顾”…等等。这25年是我亲身经历的,现在回忆一下做个历史分析,应该说前25年是给后35年铺了一条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当然还有很多教训,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尤其可贵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创业精神,给现在以启发。今天假如你们愿意听的话,我说说这几年跟当前有关联的事情。

中国汽车前25年成功完成从引进到创新的全过程

在这25年里面,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一个标准的螺丝钉都不会制造的水平开始的。做汽车常让人想到是张学良的时候曾经造过一辆汽车,那汽车应该说是连样品水平都达不到,更不必说是商品了。解放以后呢?,那个时候我从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到解放区去,从解放区回来接管了天津汽车制配厂,它当时应该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汽车配件厂了,做活塞和活塞环等汽车配件,是日本丰田留下来的,应该是当时的佼佼者了,1951年。我们鼓足了干劲,东拼西凑装了一辆吉普车送给朱老总,当时的汽车制造水平,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大家知道发动机的曲轴,它的主轴颈,连杆轴颈,在轴瓦里转动,轴颈表面必须要淬火,不淬火的话根本抗不住磨损,可是当时根本没有这种热处理设备,曲轴用自由锻锤锻成一个大铁疙瘩,然后上普通的车床,抠出来以后磨磨光就完了,就这样了。实际上是一个精度很差,软钢的曲轴,什么叫表面淬火,怎么淬火?根本没有概念。那时候就这么个水平。社会上的水平也更是有意思了。咱们大家都知道解放以后天津飞鸽牌自行车是很有名的,但开始时,人一上车,脚蹬子咔嚓就断了。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解决.就是那么一个低的水平。当时我们中国经济上是一穷二白,在技术上更是一穷二白。所以1953年长春一汽在全国的支援下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装备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平地起家完成工厂建设.1956年出车,形成年产3万辆4吨解放牌卡车的生产能力。解放牌汽车由3000多种的零部件,11111个零件组成。98%的零件在一汽自制,有些零部件在上海和北京建厂协作。出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车的原型是苏联的吉斯150,它的的水平是怎么样呢?是仿照40年代的美国万国牌卡车进行设计的。虽然不如美国,可是这个车和厂在当时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也算是比较高的,在亚洲是第一的。就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上都超过当时的日本。应该说我们当时引进的技术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用三年的时间甩掉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在这25年里,一汽走完了一条从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到最后研发自己品牌汽车的自主发展之路,积累了经验,为今天我国汽车搞自主开发树立一个榜样,增加了信心。虽然现在汽车技术水平的起点比我们当时要高,可是现在没有走完这条自主发展之路,我们走完了,为什么说走完了呢?就是1956年一汽生产第一辆汽车以后,我们不断地在改造苏联车,因为苏联这个车是寒带的车,它适应于寒带,但我们是温带,亚热带。所以这个车到南方就不行了,水箱开锅就走不动了,汽阻了,油路也堵了。同时驾驶室里闷热。齿轮钢都是苏联品牌,中国没有,我们的工程师都给他改了。这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当时有一位苏联的产品设计专家在一汽,叫菲斯塔,他说你不许改我们的车,我这个驾驶室后围的基准线,你不能往前进一毫米,也不能往后退一毫米,我们说对不住,不适应中国的国情我就得改。当时我们对苏联的技术应该说是买断的,我们有权力改,不足之处我就改,所以就一步一步改。同时我们当时已经知道这个车是苏联40年代的设计,50年代给我们,10几年了,应该是更新了,所以我们那时候就有一批积极分子,包括曾经派到苏联筹建一汽和实习过的人搞了很多改进方案。就在解放牌车投产后的4、5年之间,我们试制了十几种发动机和新车型。主要是58、60年。其中包括以后投产的红旗轿车、越野车、转移给二汽的东风卡车。在1978年至1982年这几年间,我在1982年离开一汽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发出一个全新的车了,也就是现在在公路上还可以看见的,叫做CA141,一个长头的五吨卡车。这个从底盘、驾驶室,到发动机,完全推翻了原来苏联的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车在90年代推出的时候得到了国家的技术进步奖,一直到前几年,我们的内燃机协会还把这个车上的6102发动机评价为80、90年代中国最好的汽油机,在当时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就是我们已经完成解放牌车的创新了。也就是那时我们走完了解放牌卡车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今天,我们企业合资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才开始搞自主开发,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借鉴和经验。也可以说,我们自主创新走的是一条W 型之路。前25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前半部分的V,现在有待完成后一段的V 了。

相关专题:2012长春车展

[责任编辑:xiaojh] 标签:汽车强国 李刚 中国汽车 市场换技术 一汽 车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