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公经费”,是指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过去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生涯,叶青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坚持的“公车改革”和对“三公”公开的“疾呼”。
201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9点半,叶青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公车改革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你的呼吁没有白费。”这一年开始,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公开 “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叶青不是全国人大代表,但他对记者说,推动公车改革,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贡献。”
那一年,2011
公车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9点半,叶青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公车改革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你的呼吁没有白费。”
2011年7月底,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完成,全市87家市级机关共有800辆公车参加改革,杭州所有的市管干部都不再配备公车,改为发放补贴。这和叶青的车改思路不谋而合。杭州模式至今也是叶青最为肯定的地方车改样本。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当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很多人都相信,这些变革和叶青长期坚持呼吁很有关系。
那一年,2003
“厅官”叶青对自己的“车改”
还在大学时,叶青就动用所有的渠道呼吁公车改革。他还说:“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员,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公车改革。”他留校后,仍研究公车改革,讲财政改革课时还专门讲了公车改革。
叶青在2002年3月出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转年又出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上任当天,司机过来向他报到,他吃了一惊,说:“我自己会开车,你先回去,有事我再找你。”
随后他找到了领导,说自己刚从高校出来,不习惯配专职司机。他觉得,自己研究这么多年车改,如果也坐上公车,无疑是违背了自己的理论。于是他设计了一套模式,开始对自己进行车改。那天是2003年5月20日。
叶青每天自己开私车上下班,单位补助500元,油价上涨之后提到1000元,其中包含了油费和简单的维修费。他用四句话总结“叶氏车改”:“自购私车”、“市内一月1000元”、“出差(出武汉市)实报实销”以及“建议‘双轨’过渡”。
叶青发现,他的车改方式可以节省大量财政支出。他以一辆价格10多万元的机关公车为例,购车费用、修车、保险、路桥费、司机工资福利等,按最保守估算,一年花费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实行车改,即使每月补助1000元,一年也就1.2万元,再加上出差的费用,一辆小车一年至少能省下来8万元。
那一年,2004
第一次向两会提交车改建议
2004年,叶青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车改建议,可惜当时关注车改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不多。2005年,叶青再提建议,国家发改委同时就车改问题给他和其他4位代表一起回复。2006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叶青创建了博客,几乎每天笔耕不辍。
叶青的坚持开始慢慢引发社会关注。200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记者找到叶青,他被评为“最有资格谈公车改革的人”。叶青有时每天要接3个记者的电话,讲座也变成了每周一次。
那一年,2009
呼吁设立“公车改革试验区”
因为叶青年年提交车改建议,2008年全国两会后,他接到中纪委的电话,电话里中纪委官员说,他们会积极考虑他的车改建议。2009年全国两会上,叶青呼吁设立“公车改革试验区”,率先启动公车采购、使用的改革试点。2010年两会上,他又提出,要广泛推行公车改革,中央就要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
2011年,公车改革终于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公开 “三公经费”预决算。
那一年,2012
建议公车加装GPS方便社会监督
一直关注公车改革的叶青曾在2012年两会上对记者透露,他看到的一份权威调查报告称,“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开支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这个报告中的几个例子让叶青目瞪口呆:有一部公车一年的维修花了10万元钱,有一部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
2012年两会期间,叶青的公车改革建议增加了许多具体内容,包括以公务员工资中的“地区补贴”的20%到30%作为交通补贴、公车加装GPS、使用专用车牌,以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公车私用等。
推广车改的方式,叶青总结是“3加2”:不拒绝采访、不拒绝约稿、不拒绝讲座邀请,加一个博客、一个微博。他自称想做个“言官”,而非“权官”。他觉得,“说这些如果可以推动中国的公车改革,比自己做多大的官要重要得多”。于是除了上班之外,叶青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奔走呼吁公车改革上。
叶青有一辆自行车,专门停放在湖北省统计局7楼办公室里。外出3公里左右时他喜欢步行,外出5公里左右他都会骑自行车,上下班及外出办事超过10公里他则开自家私车,他还称这是“3510”法则,在很多演讲场合他向听众推销这一法则。他就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参加会议、活动,到大学里去讲座,继续呼吁公车改革。
展望
把“三公”公开进行到底
叶青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公车改革,他同样致力于对“三公”中另外两项发表看法,提出可行的建议。
针对公款出国,叶青曾说:“我当了十年官,发现其实不少出国考察都没有必要。这些考察并不是为了提高水平去的,而是一种待遇的体现。”
针对公务接待,叶青则像他对“车改”的身体力行一样,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思考可行的方法。
他曾建议施行公务消费发票双重(单位与经办人)实名制制度。也就是凡消费内容,不仅要开上单位的抬头,而且需要在开票人出具身份证后,在发票上注明开票人的姓名。发票双重实名制之后,经办人一望而知,用假发票和非实报实销的可能性会被降低。2013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也提出相同的建议。
他还曾建议用“企业报销制”替代“单位报销制”。公务接待实行“企业报销制”后,各行政单位仍可在饭店用餐、住宿、进行公务活动,但自己只能签单,证明自己为何消费、消费了什么、消费了多少,而不能直接向饭店支付费用。饭店要想收取费用,只能凭相关消费记录、税票找第三方即公务接待管理机构申请报销,否则拿不到钱。这三者间可以形成一定的制约关系。
2011年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2011年3月,国务院开始明令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叶青认为,这无疑是个好的开始,但 “三公”公开的格式没有标准化模板,部门之间公开有详有略,数据的公开仍不够彻底。
他曾在媒体上表示,“三公”浪费太随意了,没有节制。老百姓可能站在酒店外边看到一些官员喝得红光满面,他们踉踉跄跄坐上车,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样的现象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党纪也没法管,所以只能指望把“三公”节约和反腐败结合起来,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约束。
他建议,既然公车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应该给纳税人一个公开、明白的信息。要公开公车数量,还要公开维修、保养、油耗等开支,这样外界的监督才不会是一片空白。
叶青十年代表生涯,伴随着十年公车改革的呼声,如今这一改革仍在进行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公车改革的队伍中来,让叶青看到希望,也感到欣慰。
公车改革之路
2003
2003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再次引发群众热议。
2004
2004年前后,出现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都曾试点公车改革,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但2005年后,公车改革相继悄悄搁浅,陷入沉寂。
2009.7
2009年7月,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
2011.3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公车改革。
2011.4
2011年4月14日,科技部成为第一个公布“三公”预算的中央部委。同年7月21日,北京市公开“三公经费”,拉开了省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 当年90多个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数据。中央和地方养车费用首次公开。
2011.7
2011年7月底,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完成,全市87家市级机关共有800辆公车参加改革,杭州所有的市管干部都不再配备公车,改为发放补贴。
2011.11
2011年11月18日,工信部官方网站对外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包括新能源轿车在内的轿车最高限价18万元。
2012.2
2012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其中有25家车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
2012.3
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当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同时提出,2012年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2012.12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对话
车轮上的腐败管理起来不容易
记者:今年报告提出重点推进“公务接待、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开”,你对此怎么看?
叶青:2011年的报告提出(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但是今年没有单独提出来,而是“三公”问题在一起谈。我希望能提出今年一定要推动车改或者推动车改试点。
记者:前一段政府清除了一批超标准配备的公车。
叶青:公车清理工作告一个段落了,违规车辆也告知社会了,但下一步怎么办没有发话。我们现在解决违规配备的问题,但还是应该涉及更深层次的公车改革。
记者:2011年本报采访你时,你说自己8年来推进车改,影响了两个半人,现在有没有影响到更多的身边人?
叶青:当初有两个别的局的副局长跟我学,还有我们局的一个助理巡视员,他后来不搞了。这半个人现在已经退休了,另外两个人还在坚持。现在我的呼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起码我们单位最近提拔了两个助理巡视员,都是副厅级,局长跟他们说,按叶局长这个模式改革,也成了。
记者:你从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时就提公车改革的事,没有跟领导或者其他官员沟通过吗?
叶青:到现在也没有人跟我说过不要提公车改革。我一直研究车改、研究财政学。公车问题很多人也不方便说什么,很多人都主动回避,不跟我讨论。很多代表都说反对大吃大喝,都不说反对公车私用,尤其是很少有官员代表说这个。公车的问题如果我不出来说,就没有更合适的人说。我是官员,我可以配车,我又研究公车,又是人大代表,我说这个问题大家不会直接反对我。
记者:感受有没有压力?
叶青:“舌尖上的浪费”遏制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应酬伤神又伤身,很多官员也不乐意。“车轮上的腐败”管理起来不容易。
记者:你“不拒绝采访,不拒绝约稿,不拒绝讲座邀请”,会不会占用你的工作时间,会不会让人觉得你太出风头了?
叶青:这种做法是我的特色,个人的风格,不影响工作。但我觉得这个事有意义。
记者:你家人怎么看你这种举动?
叶青:家人是支持的,我们家人长期在高校的氛围里,还有那种理想主义情怀。家里人不知道公车是什么,没坐过一天公车。
记者:你这样马不停蹄地为“三公”问题呼吁,不会有疲惫的感觉吗?
叶青:我在包括公车在内的“三公”问题上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大声呼吁,二是自己改好。
记者:你的呼吁很有成效,“三公”公开话题现在很受关注,我看在网络上也有不少人给你提建议。
叶青:很多人给我留言,涉及财政问题的,我都很感兴趣。有人提出建议,我都会参与讨论。现在我基本上每半个月会收到一封信,寄到办公室,一些人用写信的方式对“三公”问题提建议,这个让我非常感动。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