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代表委员再问“车轮下的腐败” 公车“私奔”何时休
中新社记者 今年大年初一,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将部长伍皓公车牌照号公布在微博上,却引出始料未及的争议。本意是便于公众监督“公车私用”,结果是遭到质问“厅级干部可以配公车吗”?
公车改革呼声日高,已经成为近年来两会的“保留曲目”。在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献策,希望继“舌尖上的浪费”之风开始被扭转后,“车轮下的腐败”也可以很快得到遏制。
“车屁股底下一栋楼”
中国究竟有多少公车?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被广为使用的数据称,中国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公车超过200万辆,每年消费支出为1500亿元到2000亿元人民币。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经过调查称,社会轿车每万公里的运营成本是0.82万元,而公务用车是3万元。
综合相关部门和各地方的数据,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经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地方,一边是动辄数十万元的公车,豪华的办公大楼,另一边是简陋的学校,没有桌椅的学生,二者形成鲜明反差。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陈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公车人员过多,名为工作用车实为专车,用车太豪华,成为民众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伍皓事件中,网络成为不满情绪的宣泄口。
“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
一些公务员认为,公车本身就是一种待遇,用公车接送老婆孩子上下班、买菜、办事都在情理之中,算不上违规。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使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私用占到了三分之二。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今年提交的议案是《刹住“车轮下的腐败”》,他对公车私用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了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张育彪说。
公车私用也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张育彪认为,公车私用诱导了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
车改处破题阶段
2011年,公车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政府公务用车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推进公务车购置使用的公开。
“中央有决心,基层有呼声,国内外有参考的制度也不少,为什么公车改革难以根本推进?就是堵在了这个中间环节。”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说,在目前车改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之外,要广泛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层“两头挤压”的倒逼之势。
目前,杭州、温州、大庆等地都进行了公车货币化的改革。不过,陈建国委员担心,在公车数量未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货币化改革成为一种额外的福利,于改进作风并无好处。不过他认为,货币化改革是大势所趋。
对于遏制公车私用,政协委员刘红宇认为,公车应有专门的牌照,便于公众对公车私用的监督;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公布公车数量及使用费用。(完)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