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凤凰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姜声扬,我们继续在2011年的上海车展为您做凤凰网汽车频道“上海,上海”高端谈栏目。接下来很高兴的请到的是J.D.power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梅松林博士。我们来谈谈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些宏观的话题,欢迎你们。
第一个问题当然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因为我们之前在广州,在北京都见过面,那时候谈的话题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似乎是一片看好,非常乐观。但是到了今年,我们发现似乎大家感觉有点变了,似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打了一个问号。包括过去的一些优惠政策,现在似乎也结束了,再加上各个一线城市各种的限购令等等,这个限购令是不是会从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这样推广下去,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有人说2011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拐点,贵公司你们做的这个调查,你们认为你们同意这样拐点这个说法吗?
梅松林:首先向各位凤凰网的网友问好,很荣幸有机会再次来到凤凰网,跟网友关注一年一度的盛世,尤其上海车展又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就你刚才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第一点,中国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远远没有达到高峰。大家知道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曾经达到1700万台。根据J.D.power的观察,大概我们的高峰在2020年,市场每年的新车销量大概3500万台,去年是1800万,到3500万,还有一倍的要走,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是看好的,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回顾一下过去的十几年,中国乘用车的历史比较短,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呈现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这个周期不是销售的增长,而这个增长的比率,增长率每年在不同的变化,大家看增长率有个周期,大概三到四年一个周期,今年按这个周期来看,可能会往下走。因为去年、前年的增长率非常高,不可能永远按照高的走,因为外部环境,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这个速度是慢下来,不会是停止,不会是负增长,不过是个调整期,今年的确是一个拐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几个方面的原因影响这个拐点:
一个是政策,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大的城市已经发展到另外一个拐点,就是过去所有的城市都希望发展汽车工业,所有的城市都希望消费者去买车,推动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已经到了一个程度,所有的交通方式都已经用完了,交通还是很挤,是有限制。作为二、三线城市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也开始堵车了,但是它的地下交通和路面交通还有发展空间,对于北京上海来讲,路面交通已经发展完了,地铁也发展完了,接下来只有控制。
主持人:刚才你也提到上海车展今年打破了一个记录,是1600辆车进行展出,是否说明汽车公司,汽车品牌也认同你们的分析,其实中国的市场还是相当的大,还完全没有达到可以达到的一个潜力。所以说这么多汽车品牌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其实并没有因为2011年你刚才提到一个拐点而有所退缩呢?
梅松林:肯定是这样的,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必须有一个战略和规划,不会只考虑当前的一年,肯定要考虑未来的五年,十年怎么样的。这次上海车展其实跟另外一个大车展冲突了,纽约车展,但是大家定位很清楚,中国车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车展,纽约车展只是一个地区性的车展。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一个汽车公司的发展,是需要规划和部署的,看五年到十年,之前我们也谈到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我们也关注到最近变化相当快,我跟其他的一些专业人士谈的时候,他们说一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从设计到成型,这个过程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是如果这个政策变化这么快的话,汽车公司有没有办法跟上一个国家政策的变化?
梅松林:去谈论中国的政策是很难的事情,作为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不是依赖政策,而是依赖你的产品你的品牌的竞争力。企业一定要打造自己品牌的综合竞争力:第一个是品牌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个是产品力,第三是营销力,第四是持续力,把这四个力打造好了,品牌竞争强了,不管怎么限制,在整个大的环境不好的当中,你可以赢得市场份额。对于厂家来说,不是你的增长比例有多高,而是你的市场份额是怎么变化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你的盈利情况是怎么样。
主持人:我们来谈谈你怎么看中国的自主品牌在这近几年的发展,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而且它现在所面临的瓶颈、机遇、挑战。
梅松林:自主品牌的确在过去的市场快速发展当中受益很多,出现了很多新的产品,有一些自主品牌得到壮大。我们衡量车主对产品质量的指标,我们发现在2000年时候,一个自主品牌的车子平均比自主品牌多了四个问题,过去自主品牌八个问题一台车,合资品牌只有四个问题,但现在一台自主品牌的车平均比一台合资品牌的车差距不到一个问题,这一百台车才相差九十个问题,看出这个差距迅速缩小,质量迅速提升。但是另一方面看到它的压力,因为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趋势,合资品牌开始有自主品牌了,因为尽管自主品牌提升很快,但是坦白讲,自主品牌在很多方面比合资品牌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旦出现这么大的空间以后,给自主品牌提供另外一个机会,他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他可以在产品质量跟合资品牌没有多大差别的前提下,成本做低,这样他的竞争了就体现出来,可能对自主品牌有一个挤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关键是自主品牌怎么样在短的时间内,快速把质量水平,品牌竞争力,产品研发能力迅速达到合资品牌的水平,这是很大的考验。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