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轩辕坛》:老龄化中国的交通挑战

2015年04月03日 15:05:21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潘明军

主持人:确实老龄化出行问题不仅是个交通的管理体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昨天在私下里也了解了,缪秘书长因为工作关系每年都会去美国、日本。您介绍一下,在国外老年人出行到底是什么样?第二个,您作为行业的参与者,包括也是标准制定者,您怎么看待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像陆总说到的,有好的产品但是被市场所忽略,或者被国家某些法律法规所忽略,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缪文泉:我想先说一下,我非常赞同杨老师说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一个老年人有尊严地活着,实际上很大的前提是要能够独立生存、独立幸福地生存。独立移动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我是从事汽车,从这个角度考虑得比较多。

从国外来说的话,像杨老师说的是递进的过程,社会会慢慢适应。从中国来说相当于是跃变。在这个情况下,从中国来说有必要更多从老龄化的角度设计出一种社会责任出来。从国外来说,类似于像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低速电动车,包括在美国、欧洲,还是美国更多一点,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老年人除了开汽车之外就是开这个车。比如到一个小社区中心就开这个车,很多老年人还不开汽车。

我们可以反观一下,就是老年对于这样一种机动化,但是又很简便性的工具,还是有需求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从我们整个社会体系来说的话,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交通体系是能容纳下这个车的。这个车从欧洲的角度来说,更多是超小型化的从机动车的角度来考虑,可能就是归属于摩托车。但是欧洲摩托车有一种四轮的,这是一种。从国内来说,首先先说这一类的车产业化,希望从小型化的角度来说把它从法律的情况下固定下来。这在中国来说,实际说比任何国家都更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呢?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未雨绸缪,在多年以前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全国四轮全地形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所做的一项工作,除了全地形非道路之外,实际上把可以纳入到道路行驶固定下来的,包括灯光、制动等等。就是说我们在法规上做好准备了,包括从技术体系。而且这个技术体系,通过这些年反复的磨炼和提升,我们可以在全球做最好的超小型的电动车。但是为什么把它又纳入到摩托车管理呢?考虑到中国是一个跃变的社会,就是摩托车管理相对比汽车宽松一点,这是一个。

其次,摩托车更适合于区域性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具备发展这样一种类型车的。但是这种类型的车还是针对什么呢?还是针对于行动能力比较强的人坐的。以前我们在规划、讨论的时候,还讨论了另外一件事,就是说高龄老人怎么来做这个事?包括我们也参加了一些战略研讨会来探讨。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认为,类似于自动驾驶的车可能会率先在一些高龄老人、针对有部分失能老人率先使用的车辆。这个车辆可能考虑到这个情况,如果政府规划这个事情,我是建议把车速规划得更低一点。

但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所有概念都在上面会实现,自动驾驶,这个自动驾驶至少会有自动刹车、自动避撞,以及互联网的基因在里面,包括线路的自动规划。而且这个车像付老说的会非常小,因为这个车高档的在城里用。农村也会用,但是农村用的话,可能相对来说价格略低一点,就是价格承受能力。

这个车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除了自己能够看到这个车之外,孩子在远端也能够看到车的驾驶状态。因为现在在4G时代完全可以实现,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去干预车进行操作,可以做线路规划来干预。我一直认为那种车可以作为将来再发展的补充,我们先把能力比较强的、比较容易解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完善的车,先把它推出来,先解决还有基本能力人的出行。接下来还有一部分人的出行,我们再进一步考虑。当然现在说智能驾驶还在发展,智能驾驶率先在这上面做。

在这里我说个题外问题,大家认为这个车是低端的东西,我一直是认为恰恰类似于这样的车,是夯实我们国内电动车基础和夯实国内汽车安全控制系统的基石。因为我们有了大量的量,有的量之后就能够把产品做实。我始终认为,这两个产品在今后会像高铁一样做到是全世界最好的,能力也是最强的一个产业。同时也是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来尊严的产业。我一直认为,如果不能动了还谈什么尊严,什么尊严都不用谈。

杨立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移动是一个人最大的尊严之一。

主持人:刚才提到尊严两个字,我可能比较年轻。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因为我现在距离中国以及世界老年的年龄还有一段距离。我可能代表很多跟我同龄人的想法,对于60岁以上,像付老刚才讲到您接近70。像老龄人独立的出行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很旺盛吗?包括生活确实很需要吗?在一般有些人眼里,在一部分人眼里,老年人就是在家带带孩子,少出行。去医院或者什么地方,儿女开车或打车送过去,自己为什么要出去呢?达到一定年龄线之后,这种独立出行能力真的需求很旺盛吗?请问在座的四位。

陆付军:因为我从事这个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较了解市场。在农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像刚才杨老师说的农村的老龄化确实非常严重。而这几年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农民不种地了,土地都流转给农场了。农村留守的都是老、小,老年人和小孩子。农村的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我认为增长是最迅猛的。特别是从我们行业的数据来看,去年电动三轮车,就是载客的,电动三轮车去年超过了一千多万。刚才讲到的低速电动车更是迅猛发展,去年据不完全统计是超过了50万。而山东今年1至2月份增长了71%,山东传统汽车业下降了6%,但是这个产业增长了71%。

我说的是在农村的实用性,对于老龄化的农村对机动化出行需求的旺盛已经超出了想象。特别是还有城市,现在老龄化以后中国遇到什么问题呢?年轻人少了以后是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的想象越来越突出。城市老年人如何出行?还有刚才付老讲到,日本的丰田、日产让他试驾老年用车,中国怎么做好这一块呢?

我接付老这个话,我讲讲这一块,我们富路集团旗下的富路车业做车15年,是摩托车准入企业。我们今年就全面向老年用车转型,已经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感觉有责任来造更好的车来满足市场。我们今年准备全面转型,已经做好了准备。

付于武:我们老机械部的副部长,也是国务院机电办的主任沈烈初沈老给我讲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说,你一定要反映这个例子。是什么例子呢?他是浙江大学毕业的,跟江泽民一块的,他是留德的,江总书记是留俄的。

他说,他在浙江大学的一个教授,在杭州的时候来看他,就坐了这么一个老年人代步车。几十年没见面了非常激动,他说,没有这个车,我连来看你都看不了了,走不出来啊,儿女都在国外。这么两个老教授夫妇看沈老坐的代步车。他跟我说,你不是负责这方面事吗?千万不能蔑视这个人群。这个非常有意思。

我去年到北京六环以外采摘,看到有一个例子,买水果、摘蔬菜,家里有有低速的三轮做生产饲料、工具。还有一个是稍微高级一点的低速电动车。因为我跟他谈,这也是我的职业病。我说,你这个车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看把水果拉到集市上卖,那个车是我们老爷子开着车可以到集市上去,还可以到镇里去。他说了一番话,这个话我特别感动。

我说,你这个有牌照吗?有驾驶证吗?他说,你看你是北京城里人了,你跟我的观点不一样。我这个东西就在园子里、到地头去,我那个车是送我孩子到小学去,我们老爷子开车出去转悠。这些思维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老年人有了幸福感。

我就想我也一样,我现在有司机,如果我退休了还开着这个车不方便吗?如果有一个低速电动车,有一个老年人的代步车能够助我出行,这个工作一辈子也要幸福啊。我真的是觉得它是解决短途的老年人出行需要的,提高幸福指数的温暖人心的一种交通工具。

我刚刚从杭州回来,吉利的一个老总说你们都在西湖边开会,我来太不方便了。他说,我把我的汽车就开到了地铁,坐地铁到这儿,就是最后一公里解决出行问题。我觉得这个太重要了,现在是开始提前布局的时候了。

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年人、老年社会,交通工具、衣食住行。刚才也有老年人专家,这个“行”当你动不了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可悲,大千世界都看不到了。

主持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作为一个晚辈、年轻人而言,可能给长辈考虑得会更多。但是在最后一项“行”方面是一个短板。

杨立雄:这个人的需求是分不同层次的,所以我们叫做衣食住行,把“行”放在最后。现在衣食住基本上都解决了,行的需求肯定会大幅度增加。

刚才也谈到了,老年人的出行不仅仅是一个尊严的问题。尊严,很重要。而且,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为它的活动半径大幅度扩大,原来我们到哪里去,走路去,能够走多远,你走一天也只能够走50公里、100公里,老年人50公里都很难走到。你的活动半径就是在村里面,甚至就是在周围的几个邻居,但是如果你有了一个这样的老年出行的汽车,或者是摩托车,它的活动半径就大幅度的在扩大。它可以跟亲戚交往,跟朋友交往,今天到这跟人家谈谈,打个牌,明天到那里去跟人家钓个鱼,这个从我父亲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父亲现在年纪也挺大的,80多岁。

现在他不能够自己驾车,我兄弟就经常开着车,他不是经常到县城去,因为我还有一个兄弟在县城,他住在农村里面,原来如果没有车的话,你只能等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农村里还特别拥挤,而且环境是很脏的。一个这么大的老年人挤公共汽车。

缪文泉:你还得到公共汽车站。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上一页123456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