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吉利成为全球汽车业浪潮最后入围者
2010年02月20日 18:03《汽车观察》杂志 】 【打印共有评论0

普遍的看法是,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将进一步趋于好转,而美国汽车工业预计也将在这一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也就意味着,留给中国汽车企业绝好的抄底机会已经不多了。

对于2009年的世界汽车行业来说,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势崛起固然是最大的亮点。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美国汽车行业深度调整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在这一年集中爆发。欧宝悍马沃尔沃萨博等诸多以前耳熟能详的品牌,这时均成为了待售对象。这个时候,抄底成为世界汽车行业发展中的流行词也就不再奇怪。

也就是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中国的汽车厂商,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姿态,出现在世界汽车行业的重组浪潮之中。无论是腾中收购悍马所引发的迷雾重重,还是吉利收购DSI 的迅捷,抑或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部分业务的不声不响,中国汽车行业开始以一种集团作战的方式,第一次让世界媒体记住了很多此前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名字。

普遍的看法是,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将进一步趋于好转,而美国汽车工业预计也将在这一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也就意味着,留给中国汽车企业绝好的抄底机会已经不多了。

谁将是此轮国际化浪潮中最后的入围者?答案是两家。2009年底,一北一南,一国营一民营,来自中国的北汽和吉利,先后将北欧瑞典的两大汽车品牌萨博沃尔沃收入囊中。

一个完成的是贴地飞行,一个进行的是倾世之恋,但却殊途同归,代表的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未来。

2009年圣诞节平安夜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1月24日,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刚刚登上广州飞往北京的飞机。类似的飞行对于2009年的汪大总来说,显得极为平常。作为大北汽战略目标实现的真正执行者,汪大总比以前任何一个职业周期都要显得繁忙。

作为一次例行的商务之旅,他准备利用飞机上的难得休息时间,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好好调整一下。

飞机还未起飞,电话突然响起,科尼赛克公司总裁从瑞典直接打给了汪大总。通话简单而直白,对方直接告知他,科尼赛克对与萨博公司旷日持久的并购谈判实在没有了信心,决定退出,这一信息也将在五个小时之后公布。

听到电话,汪大总难得松弛下来的神经再度紧绷,作为这一年来北汽一系列国内外并购重组案例的亲历者,他比任何人更明白科尼赛克这一时候的退出,对于北汽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时,距离萨博的母公司通用汽车提出的签约期限11月30日还有6天,也就是说,北汽如果不想这桩自己最有机会参与的海外并购案流产的话,他们必须在6天之内完成协议草案起草、谈判、审批、签字等诸多环节,事实上,这对于以往的北汽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先前,自2009年8月24日北汽确定参与收购萨博的战略之后,具有丰富海外工作经历的汪大总便为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和徐和谊等北汽高层达成共识后,北汽决定了收购的方式的和目标:北汽将通过换股取得科尼赛克20%的股份,从而共同参与全面并购萨博。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交易,然而对于这桩交易,北汽的目标却很明晰,直奔萨博当前的轿车和发动机技术。至于品牌和工厂,则由科尼赛克接手。

此后的谈判进展,虽然缓慢却一直朝着一个大目标在迈进。对此,汪大总和整个北汽都有着充分的自信。然而,在接到科尼赛克公司总裁不期而至的越洋电话之后,汪大总感到,这桩被他和北汽都寄予厚望的“借帆出海”收购萨博技术的全套方案,将功亏一篑。

飞机在三个小时之后落地,汪大总并没有先回自己位于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家,而是直接奔向了离家不远的北汽总部大楼,会议马上举行,北汽所有高层悉数到场。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业内已经闻名的魄力再次得到彰显:科尼赛克退出了,北汽与萨博继续进行谈判,在已经达成的协议基础上,北汽将聚焦技术收购。

或许是出于对北汽并购欧宝案的愧疚,对于此次北汽单独提出继续收购相关技术的要求,萨博的母公司通用公司这一次也没有再犹豫而直接同意,谈判在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得以日以继夜的进行着。6天的时间漫长而又艰苦,在北京坐镇指挥的徐和谊、在瑞典主持谈判的汪大总和北汽研究院院长顾镭,都选择了没有睡眠的生活。

得益于此前两个月跟萨博方面有着比较密切的沟通,得益于自己曾在萨博母公司通用汽车多年的技术高管经验。在最紧要的谈判关头,汪大总与对方的沟通能力显得举足轻重。此外,作为技术人员出身的他,显然比北汽任何人都更知道和清楚北汽需要得到什么。

此时的北汽谈判团队,效率发挥到了极致。三天之内,协议草案便起草完毕,而剩下的三天,时间显得更为紧迫。萨博一方,要通过通用总裁、通用国际、通用欧洲和美国财政部的签字。而与此同时,北汽要同步完成相关国内的审批。

在11月30日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的时候,汪大总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哈哈哈,老汪头,董事会通过了。”这一刻,汪大总和他的团队紧绷的神经才真正得以舒展。不过,汪大总很快又有些郁闷起来,在晚上举行的一个简朴的庆功宴上,55岁的他不禁偷偷问别人,“叫我老汪头,我有那么老吗?”

随后,一切进展都入外界现在已熟知的那样进行,虽然按部就班,节奏却是明显加快。12月6日,北汽和萨博就收购萨博9-5[综述 图片 论坛]、9-3的三款车型、两款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完整技术正式签约。因为源于航空技术,萨博轿车的品牌号召锁定为“贴地飞行”,而对于直接参与此次谈判的汪大总来说,最后这一周的收购进程,也犹如“贴地飞行”一般。

12月11日,双方在瑞典进行了交割,北汽为此支付的近两亿美元到账。同时,3.5吨重的纸质资料袋装上北汽的卡车。次日,作为北汽技术掌门人的顾镭带着载有全部技术电子文件的1000G 硬盘回到北京。北汽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用一次眼疾手快的行动,为自己此前并不顺利的海外并购历程画上了一个句号。

12月23日,北汽参与谈判的高层悉数面对媒体侃侃而谈,也许,对于徐和谊和汪大总领导下的北汽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

也就是北汽与媒体把酒言欢的同时,2009年圣诞节平安夜的前一天,12月23日晚,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登上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中接过奖杯,“也该是李书福领奖的时候了!”李荣融这样评价李书福的入围。

或许,在颁奖仪式之前,主办方抑或评委已经知道了一个确切的信息。因为几乎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吉利与沃尔沃同时发布消息:双方就沃尔沃交易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2010年一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2010年二季度吉利汽车集团将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易。

事实上,自2008年圣诞前夕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品牌以来,全球买家便纷至沓来,吉利的身影一直间或其中。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之后,在赚足了全球所有媒体的眼球之后,在吊足了所有叫好者也包括质疑者的胃口之后,这桩“倾注了世界目光的恋情”(倾世之恋)在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到来之前,再次赢得了足够高的曝光率。

而获奖与成功的消息撞在了同一天,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巧合,对于李书福和他领导下的吉利汽车来说,2009年的经历更弥足可贵。此前,在大约9个月前,吉利宣布收购澳大利亚的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和储备上,抢得了先机。如果再加上此前吉利与英国锰铜公司的合作,李书福领导下的吉利,低调而又高效的进行着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之旅。

或许,从决定参与并购沃尔沃竞标的那一刻起,深蕴“说到不如做到”的李书福,已经能更加体会“闷声发大财”的乐趣与智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桩“倾世之恋”从一开始就“犹抱琵琶半遮面”。

2009年3月,在将DSI收入囊中之后的三月,李书福在北京出席两会时,再次矢口否认了将并购沃尔沃。但这并不妨碍接下来的全民热议,在百度上用关键词“吉利”和“沃尔沃”同时进行搜索,搜索结果达到了惊人的846万篇。关于“沃尔沃生存还是死亡”、“李书福是赌博还是先知”的讨论开始在业内业外弥漫,在9个月时间里,舆论也经历了从前面质疑到逐步接受事实的微妙变化。

吉利也在按着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推动着这桩恋情的发展。2009年5•1期间,李书福马不停蹄奔赴瑞典,他率领的是包括总裁杨健、技术副总裁赵福全、营销副总裁刘金良和资本运作高手、CFO尹大庆等在内的吉利顶级配置谈判团。先前,也就是这个团队,让吉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顺利完成了对DSI 的抄底。

据悉,也就是在吉利谈判团浩浩荡荡抵达沃尔沃总部所在地哥德堡时,他们并不是惟一的一个来到此地的中国团队。长安集团、东风集团等多家中国车企的代表团,这个时候也正在参观着沃尔沃的工厂,并就并购事宜向福特提出了自己的并购方案。而李书福和他搭建的谈判团队的高效率再次得以彰显,在以最快的速度审阅了沃尔沃财务等文件后,吉利随即便向沃尔沃提交了收购要约。

也许是抱着一种志在必得的决心和勇气,尽管对外界,李书福依然选择低调或者回避,但是对于收购成功的准备,他却一刻也没有放松。由于吉利总资产仅为百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对于李书福而言,尽管福特的20亿美元的报价是“跳楼大甩卖”,但是对于吉利来说,这却还是天价,如何筹措资金也就成为了决定收购成败的关键。

也就是在差不多吉利与沃尔沃的恋情刚刚曝光的时候,李书福一番关于百亿负债的言论,刺激得各大银行纷纷致电垂询。而随后,李书福在面对媒体对其资金实力质疑的提问时大发雷霆,更是加深了人们的质疑。

不过,早前吉利在香港成功上市,不但募集到超过20亿元资金,也让李书福开始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集结了多方金融资源,在当年成功收购英国猛铜后,他也开始显现其资本市场运作的实力。

这种实力,得到了包括BP石油在内的多家财团的认可,这些财团纷纷表态支持吉利竞购沃尔沃。此外,作为吉利海外业务御用财务顾问的英国老牌投资银行洛希尔,更是在全球寻找到多家愿意合作的私募公司,助其一臂之力。

果然,在决定收购成败的关键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也就是2009年的9月8日,吉利宣布正式参与并购沃尔沃。随后不久,吉利海外业务御用财务顾问洛希尔投资银行的能量再次得以巨大发挥,9月下旬,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高盛集团签署认购协议,并将向后者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如全面行使后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5.86亿港元。

李书福和吉利的努力得到了福特方面的认可,2009年10月底,福特宣布,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随后,与北汽收购萨博的紧凑日程相比,吉利与沃尔沃的“倾世之恋”依然不紧不慢,而最终定格的时间,选择在了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平安夜的前一天,12月23日。

这一天,李书福和吉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特别包括沃尔沃的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以及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至此,在历经了一年的纷纷扰扰之后,中国南北两家不同的汽车生产厂商各自都在“海外抄底”中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各取所需,只因各自的目标诉求不同。对于汪大总和北汽来说,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上尽快实现破局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李书福和吉利来说,提升吉利汽车的品牌价值则是后续发展的关键。萨博的技术和沃尔沃的品牌号召力,成为了北汽和吉利实施战略突围的支撑点,在掌握了这个支撑点之后,剩下的也就是放手一搏了。

实际上,这种各取所需、量力而行的海外抄底行为,在东方再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格桑旺杰博士看来,是中国企业最现实也最必须的国际化路径选择。这位全程参与了北汽收购萨博部分资产行动的汽车行业海归人士对《汽车观察》表示,北汽从收购萨博资产中获益颇多。“对于北汽来说,这部分抄底而来的资产,最值钱的不是那些车型和技术,而是那些包含了配套技术标准、制造工艺水平等在内的文件,这些东西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他的说法,得到了徐和谊和汪大总的高度认同。在媒体面对,他们不厌其烦的讲述了这个观点,而就是这些有形加无形的资产,让北汽决定加快自主战略的实施。而按照规划,在成功收购萨博部分资产之后,北汽将在充分消化萨博整车平台和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开发出3至4款轿车和至3款涡轮增压发动机,覆盖中高级轿车的各个细分市场并成为该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即将开发的车型包括两厢、三厢B级车、三厢A级车和CUV。

这也意味着,北汽将有望复制上汽发展自主品牌的路线:在购买的资产基础上,冠以新品牌与新造型,推出自主品牌乘用车。对于此前曾经在上汽担任技术副总裁的汪大总来说,这个过程再熟悉不过。而且,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北汽此次购买的实物资产要优于此前上汽购买的罗孚知识产权图纸,因此,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推出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问题,据中国汽车技术中心的调查统计,发展自主品牌的战略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国内开发一款同类车型需6-8亿元人民币,而开发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如果委托国外开发则需要10亿元人民币左右。后续的开发和技术费用相加,也将超过12亿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汽以15亿元人民币代价取得了40亿人民币的产品开发成果,并最少节约了5~6年的研发时间。这个节约的时间,对于一直梦想打造大北汽的徐和谊来说,无疑是最关键的。

同样的,李书福也没闲着,尽管最终交割等环节要在今年二季度才得以完成,但是对于沃尔沃的未来发展战略,其早已开始布局和运筹帷幄。在获得“年度经济人物”之后面对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将巩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地位,长远来看,欧美市场做好了,再反过来在品牌、管理、技术上帮助吉利的中国业务提高。”

毫无疑问,长远的考虑道出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最原始的动机,而这个战略最终想得以实施,李书福首先想到的还是人事安排,对于未来包括沃尔沃在内的海外业务的发展,他的布局人选也是海归,博格华纳菲亚特动力科技前中国区总裁沈晖成为了最终人选,而他也是北汽汪大总的老朋友。此外,华泰汽车前总裁童志远也已加盟吉利,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将参与并购的落地工作,负责全面运营。

李书福的通盘考虑与格桑旺杰的看法不谋而合。作为一名深谙国际资本运作和汽车行业发展规律的专家,格桑旺杰对于吉利的蛇吞象之举予以了高度评价。他对《汽车观察》说,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海外并购中,资金已经不是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却是并购之后的中长期战略一定要清晰,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同样,清晰的战略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来执行,而海外回归人才则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当然,对于北汽和吉利来说,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徐和谊和汪大总看来,技术的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但有专家对《汽车观察》表示,北汽更为艰巨的任务,则是后续的市场开发。对于一直靠北京现代来支撑乘用车发展的北汽集团来说,即便自主品牌的北京牌乘用车按照时间表准点下线,但是在早已过了生产辆车就能卖出去的中国市场,北汽要想达到在2011年实现销售10万辆的目标,营销力的打造和提升也是当务之急。

而对于李书福来说,要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多,不同文化的融合、工会力量、尽快实现沃尔沃品牌的盈利、降低其生产成本、运作国际品牌和海外市场以及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在每一个问题上的闪失,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不过,格桑旺杰博士说,总要有吃螃蟹的人。而抄底的拉升效应,更是不容小觑。从这个角度来说,北汽和吉利也是幸运的。

船已出海,尽管前面波涛汹涌,但对于北汽和吉利而言,航向已经确定,舵手也已就位,到达目的地虽然坎坷,却触手可及。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汪涛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