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上汽自主奔20万大关 加速顶破天花板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吴琼
2013年01月13日 08:55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吴琼

作者:吴琼

核心提示:路是一步一步走的,饭得一口一口吃。上汽集团也罢,其他中国车企也罢,想慢慢缩短与合资车企的差距,只能慢慢突破。从每一代、每一款产品上寻求突破。那些寄希望一夜扭转乾坤的想法,只会适得其反。

凤凰汽车评论 随着2012年销售数据的出炉,自主品牌乘用车呈现出两大变化。第一,自主品牌乘用车向上突围的态势初现。这让人大大扭转了前对自主品牌困守于低端市场、一味进行价格战的印象。第二,随着上汽集团、江淮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进步,国有汽车集团在慢慢摆脱躺在合资身上睡大觉的形象。

经历了近5年的起起伏伏,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终于攀上了重要的规模化门槛。来自上汽集团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上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00017辆,同比增长23.5%,增幅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荣威MG品牌2012年双增长,累计销售量分别为127527辆、72490辆,同比增长率达11.9%和51%。在销量增长的同时,上汽集团实现了自主品牌(乘用车)单车利润、销售收入的增长。据悉,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平均单车价格约11.2万元。

在和不少车企高层闲聊时,他们都会提及2012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新变化——诸如几款畅销车型单价上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是务实的,也是被市场接受的。过去几年里,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或陷入两个泥潭中,或一味追求规模,以低价竞争作为最有效的方法;或一味拨苗助长,盲目追求高价格,以为高价就等同于高定位、建立中高端品牌。结果前者是等死,后者是主动找死。2011年、2012年以来,不少自主品牌被迫进行了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看,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走过一些弯路。最初,他走了一条由上至下的品牌打造之路,2007年推出的首款产品为荣威750——直指中高端市场,售价超过20万元。如果仅从品牌打造的角度分析,荣威无疑是成功的,彼时750确实吸引了一批年轻精英。但如果以销量论英雄,荣威无疑称不上成功。因为其后,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便走了向下寻求销量之路,且在中高端市场上并未站稳脚跟。这一切,直至2012年方真正好转。主力车型MG的畅销,改变了上汽自主品牌年年咬牙冲关销售目标的命运。

如果从产业布局看,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有可取之处,耐得住寂寞。首先,在国有汽车集团中,上汽集团是罕见的愿意提前布局核心零部件的企业之一。与一汽集团的拿来主义相比,上汽集团走了一条收购、吸收消化或者合作之路。从而解决了自主品牌乘用车核心动力总成受制于人的局面。其次,在新能源汽车建设上,上汽集团也是少有的全产业链布局者。上汽集团纯电动车E50的推出速度虽然不算快,但由于其是唯一一款基于全新平台、自主研发的纯电动车,未来在平台上二次研发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事实上,注重平台化、技术升级化,将令第二代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受益——二次开发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车企掌握技术。这一点,看看江淮汽车吉利汽车取得成功的二代产品,即可知一二。

尽管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取得了一点成功,但接下来任重道远。毕竟,作为一个市场后来者,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还有许多缺撼。比如SUV车型表现不如人意,这也是其需要亟待加强的细分市场。客观地说,上汽乘用车并未坐上SUV高增长的快车。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饭得一口一口吃。上汽集团也罢,其他中国车企也罢,想慢慢缩短与合资车企的差距,只能慢慢突破。从每一代、每一款产品上寻求突破。那些寄希望一夜扭转乾坤的想法,只会适得其反。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现任上海证券报资深记者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