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补发 2009年9月7日 南方网
摘要: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国银监会发文表示,将允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作为拓宽其融资渠道的措施之一。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国银监会发文表示,将允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作为拓宽其融资渠道的措施之一。
作为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一条,融资渠道的政策放行,将是继减免购置税、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系列政策后,国家在提振汽车消费方面的又一记重拳。随着乘用车市场的回暖及商用车市场的触底复苏,国家对汽车市场的政策扶助也开始由最初的直接刺激转为向带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的资本放行方面延伸。
事实上,从最早的汽车金融公司落户中国到如今,整整5年过去了,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公司融资渠道这两大难题一直是制约着汽车金融在华成长的两把铁钳。此番资本市场的政策放行,无疑为各大汽车金融公司在华发展带来重大契机。然而,业内人士亦指出,考虑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以及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汽车金融在做大市场规模的同时亦需防范随之扩大的信贷风险。
曾上演“过山车”行情
早在1998年,我国汽车金融就开始破冰,四大商业银行被授权开展汽车贷款业务,当年贷款余额4亿元。此后汽车金融以年均200%的速度爆发式增长,到2003年底,各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余额突破1800亿元。
作为一项新事物,汽车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自2004年起,因贷款坏账过多,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叫停车贷险,并由此引发汽车业信贷危机,使得汽车金融陷入低迷。一项数据显示,2006年时,国内个人购车贷款的呆坏账超过1000亿元。而历经这一低迷期后,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建立。2003年10月《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为国内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004年商业银行车贷门槛的提高为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004年8月,国内首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商业银行独霸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历史结束。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截至2009年7月底,国内共有汽车金融公司10家。
2006年,经过经验和教训总结,市场出现了一个中外汽车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汽车金融中国化”的探索。此后国内汽车金融业务又开始逐步复苏。截至2008年底,我国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中,汽车金融公司已占比达20%,发展势头良好。
经过9年发展,国内上演了“过山车”行情的汽车金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政策“松绑”融资难题
自首家汽车金融公司设立以来,国内汽车金融公司运作刚好5年。但5年来,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公司融资渠道难题越来越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把铁锁。
某跨国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一名消费者要申请个人贷款购车,他们就要审查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如何得到这些资料以及验证资料是否可靠,往往需时三四天,而在美国等信用体系完善的国家,可能只需两分钟。
不过,由于个人信用体系不是一天两天或一个公司能够建立的,因此资金来源如何多元化的问题,成为国内最受汽车金融公司关注的焦点。
融资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有多重要?福特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总裁胡裕翔曾举例说,整个金融业都遵循“杠杆”原理,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一般情况下有十块钱,只有一块钱自有资金,其余部分都是举债过来,以此来发展业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借这九块钱,以及借这九块钱的成本有多高。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很多,比如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股票甚至是公司证券化;但在国内,此前只有一个渠道筹资———向银行贷款,这决定了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很难低于银行。实际上正是融资的问题,造成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的个人贷款门槛过高,比如首付要求高、利率高于银行贷款等等,限制了汽车金融在国内的发展。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14号,以下简称《公告》),明确对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融资开闸,让一众汽车金融公司看到了解决融资难题的曙光。
尽管新规对于发行债券的金融公司资质还有诸如注册资本金不低于8亿元、最近3年连续盈利、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所发行金融债券1年的利息等条件限制,但主管部门欲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的尝试仍赢得了汽车金融公司一致认同。业界人士断言,汽车金融公司发债券或推出相关创新型产品,将成为一种趋势。
政策利好从税费刺激向资本延伸
被汽车金融公司视为行业利好的融资新规,从政策导向上看正是我国政府继上半年多项利好之后,对于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又一提振举措。
今年3月,在中国车市连续数月低迷后,国家发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表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并将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规划虽当时未对发行债券做出明确指引,但政策所释放的信号已相当明显。而就在这项政策发布后,5月,丰田金融便提出了拟在华发行100亿至150亿人民币债券和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提案虽未能成行,然而央行却再次明确了将“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汽车贷款证券化规模”的政策导向。
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相结合,对于后者发展无疑有巨大推动作用。目前全球私人用车的销售中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而中国贷款销售不到20%。
作为国家提振国内汽车市场的政策组合拳,无论是宏观的产业振兴规划,下乡补贴、减免购置税还是以旧换新,客观上带来了上半年汽车销售的持续增长。而随着乘用车市场的回暖及商用车市场的触底复苏,国家对于汽车市场的政策扶助也开始由最初的直接刺激开始向对中、长期发展实施资本放行方面延伸。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海英表示,“我们预计国家下半年不会再出台针对消费市场的直接刺激政策,在上半年政策效应逐步弱化的同时,可以衔接利用的政策手段逐渐减少,那么明年汽车销售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回落。现在国家打出了汽车消费信贷这张牌,希望通过鼓励消费者利用贷款买车来继续拉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
八成消费者接受贷款购车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难题的解决,解除了其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瓶颈;那么作为汽车金融的受众———国内究竟又有多少消费者是其潜在客户呢?国家希望通过消费信贷进一步刺激汽车市场的政策导向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收获效用?
新华信上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根据一项来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消费者传统的购车观念正在发生悄然转变,有81.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接受贷款购车,另有10.2%表示不确定,可见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报告同时显示,实际上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有良好的市场基础。2003年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比例一度高达16.3%。之后,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上快速扩大的汽车信贷呆坏账,大多数商业银行主动缩小了汽车信贷业务,才造成汽车消费贷款比例的持续下降,2005年更降至历史最低值3.5%。不过,2006年开始,在汽车金融公司的努力下,这一比例在不断回升之中。某汽车金融公司华南负责人透露,2007年华南地区贷款购车人数占购车比例约为15%,2008年这一数据接近20%。
新华信认为,未来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潜力非常大。来自世界主要国家汽车消费贷款的统计数据表明,贷款购车最盛的西班牙占比高达80%,其次的美国、英国均为70%,发达国家德国、日本分别为60%和50%,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占比竟高达65%。
而在中国,今年头7个月,总销量已突破700万辆,跃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汽车贷款比例则不足2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强烈的反差,预示着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新华信预测,中国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比例在10年后,保守估计将会增加到40%-50%。也就是说到2025年前后,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贷款总规模将达5500亿元以上。
车企集体发力前景广阔
基于对未来市场潜力的看好,越来越多汽车企业欲进军汽车金融领域。在已经获批的10家汽车金融公司中,仅有奇瑞一家自主品牌企业,其他均为外资主导设立。目前不仅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有意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主流自主品牌包括长安、华晨、江淮等筹建金融公司都已提上日程。
这么多企业热衷于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汽车金融带动新车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根据国际经验长期来看,汽车金融将成为汽车产业链中利润收益率最大的一环。国外汽车企业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收益贡献率平均占到其母公司利润的30%至50%左右。
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汽车消费贷款额占汽车销售额比例仍然较低,因此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但据中国银监会今年6月披露信息,截至2008年底,中国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达到381.15亿元,首次实现全行业整体扭亏为盈。对于有意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企业来说,这一消息相当令人振奋,这意味着经过初期探索,国内汽车金融将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统计数据,汽车消费贷款额占汽车销售额比例(即业内所称之“穿透率”)达到25%左右,汽车金融服务才会盈利;而新华信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汽车贷款占比不足10%,即使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亦不足20%,这种情况下汽车金融公司仍能实现整体盈利,可见未来他们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另外,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去年下半年均力推“零利率”车贷,吸引了大批消费者选择,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占有率首次超过商业银行,获得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这意味着在介入汽车消费信贷5年之后,汽车金融公司终于跑到了商业银行前面,经过5年摸索,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将真正进入加速发展期。
契机之下仍有瓶颈
虽然国家政策指引已相当明确,消费者贷款购车之意愿亦十分高涨,然而契机之外仍有瓶颈。原因是制约汽车金融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的融资渠道问题虽已解决,然而阻碍其发展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短期内仍难有突破。正是由于个人信用体系及业务起步较晚等原因,汽车金融公司短期内仍难超新车及部件销售,一跃成长为汽车集团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中银国际分析师王玉笙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起步较晚,资金来源贫乏,盈利能力较低。经销商从汽车金融公司获得的借款支持较小,不利于拓展规模,经营风险较大;国内消费者使用贷款购车比例不足20%,杠杆率低,不利于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
同时,从市场竞争层面看,受自身品牌单一及融资成本等制约,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往往高于商业银行。一国有商业银行汽车金融部门负责人告诉,“目前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购车的人虽有增长,但占整体比率仍有限”,“一些汽车金融公司的利率比商业银行要高出20%。”
“总体前景看好,但尚未成形成气候”,对汽车金融研究颇深的中银保险北京分公司个险部总经理张海涛表示,汽车金融公司利率较高的劣势非常明显,且贷款额度大的优势也逐渐被商业银行赶上。而汽车金融公司却由于无法像商业银行一样,掌握大量客户的信用等级,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黄习伟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