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十年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大胆放言美国通用汽车一定会破产,被当时更多的人当做是痴人说梦的笑谈。而今个性张扬、敢说敢做的李书福再次上演壮举,其所掌控的吉利集团用其全部家当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消息一出,各路媒体长篇短论争相报导,业内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褒贬之声不绝于耳。近日,又有传闻对吉利能否最终与沃尔沃签署收购协议进行质疑、猜测。笔者认为,在最终签署协议之前,仍存有变数,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但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痛并快乐着”,目前吉利已无限接近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项目。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在金融风暴冲击下轰然倒塌,依靠申请政府援助、破产保护、变卖资产、削减员工苦苦挣扎。日系丰田销量大幅下滑,被迫关闭部分工厂减少企业开支。德系大众在华销量超过本土,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使世界汽车工业格局悄然改变,中国汽车企业海外购并、海外扩张已从昔日的梦想变成现实。
针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也曾有人质疑,沃尔沃亏损严重,瑞典人都经营不好,你一个中国企业收购这么一个烂摊子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沃尔沃自身出了问题,急于渡过难关,以目前中国企业发展实力来看,收购沃尔沃这样国际知名品牌的可能性无异于天方夜谭。沃尔沃依靠自身短期难以扭转亏损的局面,才增加了中方企业谈判的筹码,使收购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动荡才给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海外购并机遇,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像吉利一样,抓住时机,勇敢地走出这一步。
当然海外购并不是简单到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资金,就一定可以实现1+1>2的产出效果。要想驾驭好收购而来的企业,克服“水土不服”让它“洋为中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对企业产品与市场定位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与研究,而且企业所在地的国家法律法规、地域习俗、企业文化、工会组织等都要有所考虑,避免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必要误会与分歧。
那么,吉利汽车能否接住沃尔沃这块烫手的山芋,还尚难定论。不过从目前看,吉利此次为收购沃尔沃已经做足了功课,李书福从一贯语出惊人到此次始终保持低调,也避免了炒作之嫌。吉利收购沃尔沃从最初不被瑞典民众所接受,到最后李书福全力游说以诚意打动福特及瑞典民众,足以体现出李书福对此次收购筹谋已久志在必得的决心。据笔者所知,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绝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早已觊觎沃尔沃七八年之久,为能抢在众多国际买家之前达成收购协议,一直在做着各种准备等待时机。2009年11月,曾任博格华纳集团中国区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公司中国区业务总裁沈晖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负责沃尔沃项目的谈判。12月吉利集团又从华泰汽车招来科班出身曾任北京吉普执行副总裁的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从沈晖到童志远的双双加盟,不难看出李书福对沃尔沃项目的良苦用心。一个是具有丰富的国际团队运营管理经验,一个是国内市场营销高手,这一里一外,一中一西的人事变动,已然为吉利集团插上了一双振翅高飞的双翼。
近几年,吉利集团通过产品线扩充与技术提升两个支点,已逐步从成本领先向品牌创新,从低价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李书福欲借此次收购为契机,来摆脱吉利多年来廉价小车的品牌形象,希望以此实现脱胎换骨、涅?重生的宏大志向。笔者认为,虽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首先,吉利收购沃尔沃资金压力不可小视,从公布的消息看,吉利通过获得中方银行的低息贷款、旗下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高盛等途径,基本筹齐了收购所需的约20亿美元资金,为完成收购已倾其所囊。但后期每年维持沃尔沃运营费用仍需数十亿美元,吉利又将如何维系?印度塔塔就曾因收购路虎被资金黑洞拖垮,“买得起是否能养得起”将是摆在李书福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其次,对于核心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吉利要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尤其是涉及长安汽车生产的S40、S80系列车型的知识产权与使用权福特必须给出清晰认定,如果不能拥有S系列车型知识产权,吉利收购沃尔沃意义将大打折扣。再其次,上汽因与韩国工会组织的纠葛而最终导致折戟韩国双龙的惨痛教训,吉利务要引以为戒。在这方面吉利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消除隔阂避免产生彼此的不信认,吉利组建了专门的团队,负责收集一切与瑞典有关的事宜,大到瑞典的历史、地理,小到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都在全盘考虑之中。虽然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整合面临着以上的种种困难,但在并购意图、产业发展导向、市场发展空间等大的方向上来讲,我们有理由对此次并购充满期待。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程晓东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