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
在《座驾car》上对座驾评头论足是这本杂志当然的约定。放眼今天的中国城市发展,至少在两个指标上 - 汽车生产和销售总量,中国人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赶超了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汽车工业化过程与汽车社会的整合,我们能否在中国用十多年的时间实现同样的跨越,特别是在低碳和能源危机的新形势下,怎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说中国的城市即将成为座驾上的城市,恐怕不是太离谱的事,但是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和曾经是两轮自行车上的中国城市相比,生活在座驾上的城市里,大家的出行是否更快捷、自由、舒适?大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又将如何重建?在这期?页的轿车杂志里,请读者允许我说一个和轿车看似不相关的话题:让我们重视自行车,让我们重建自行车的文化,Please take bicycle seriously!
杭州在中国城市的排名一定很靠前。我猜想杭州市的官员在人居环境的问题上一定有不一样的思考。否则在轿车文化沸腾的当下,不应该会想到把法国里昂和巴黎的自行车租赁系统移植到那里。搜索杭州自行车的关键词,线上的赞誉声一片。自行车有啥好赞誉的?泱泱自行车大国,几年以前,满大街跑的不都是那些脚蹬的两轮车?对于已经不再开车的人群来说,自行车仍然是街头巷尾的景致,究竟有什么值得拿来说道的?
家在杭州的自然之友会员顾洲华也是个有车有房,自己经营着生意的中产阶级。由于喜欢亲近自然,总想力所能及地做点环保的事。自行车出行也在他的选择之列。虽说自己的自行车并不便宜,走在路上偶尔还能仔细打量那些平常熟视之间其实悄然变化的痕迹,但几次在自行车上邂逅熟人的经历却让他哭笑不得。记得第一次有朋友开车从身边经过,并在前方嘎然刹车落座,回身关切地问他最近生意是不是不太顺利的时候,他还觉得对方的关切来得不可思议。但几次同类的经历之后,他开始深刻地感觉到自行车和小轿车所代言的社会含义让人茫然。
他很苦恼:名贵的轿车在西方也是社会地位的名片,但是没想到在驾车快速普及的中国,轿车文化对中国城市实施的“基因工程”来得如此猛烈,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意识-我们已经开始凭身边的交通工具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事业成就。他问我:你骑自行车的时候感觉自己窘迫吗?老实地说,我没有感觉窘迫,但我感觉越来越不安全。自行车道越来越少,被机动车占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汽车尾气中我左右突围。我多半时候坐公交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拥挤和嘈杂的地铁和公交bus让每天的出行多少显得像在逃难。偶尔,我也开车办事,每当堵在三环和二环之间的安定路作龟兔赛跑状时,想起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调侃驾车人准备带成人尿布上下班的事,我又开始羡慕起在夹缝中凭借自行车突围的独行侠们,如果有人可以代我堵在车里,而我可以骑上自行车溜走那该多好!其实在我接触过的自行车爱好者和俱乐部中,对自行车出行的不安全感已是一个普遍的感受。这种趋势是可怕的,如果自行车的数量由于安全原因不断下降,不仅会给其他出行方式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是中国低碳社会建设的一大损失。多数西方国家在没有自行车出行基础的情况下正在呼吁增加自行车道,而我们却一步步在丧失已经具备的良好基础。
道理说出来其实并不复杂:城市交通的扩容、机动车道路的增加,以及城市的宜居程度与汽车的产销增长速度并非正相关的简单关系。而交通道路的的使用压力和矛盾也不是多种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之间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斗争。上千万的人口需要共同分享一个城市的空间,不仅需要一个个安全与舒适的微观人地关系,还需要自由流动的方法和服务。没有多种出行方式的和谐与统一,大家没有多样性的、安全和可靠的,同时也保证一定舒适程度的出行方式可以选择,难以想象如何才能依靠一种单一的出行方式让千万个体有效地流动起来。所以,我们需要出行方式的多元选择,以便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能和和流畅性能。一起来扶正下滑的自行车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步棋。那么我们怎么做才算支持自行车,理解自行车骑行的困难,自行车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我们倡导自行车的骑行,并非要求所有的人,不论出行路程的长短一律使用自行车。低碳的行为始于脚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段自行车出行的路程都是低碳的行为。每一段路程都有积极的建议,涓涓细流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为更多出行者创造条件,树立榜样。
保持和改善自行车骑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是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综述 图片]。无论从人口基数还是从城市数量来看,中国的自行车骑行基础仍然是全球第一的。我们对骑行人群的支持和尊重也是对建设低碳社会的支持。驾车出行的朋友请尽量不要占用自行车专用道,在可能的情况下请你礼让自行车,交通事故一旦发生,骑行者受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对已经长期不骑行的朋友来说,可以尝试在周末或节假日在公园附近和郊外用骑行的方式放松和锻炼身体。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验骑车人的骑行现状,同时也可以用骑行的方式观察身边的城市变迁。或许你还会发现,在有些地段开车不一定比骑车快。如果购买一个方便的车载自行车架,你会惊喜地发现,自行车和驾车之间的转换其实并不困难,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尝试。 如果您是一位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公司的员工,是否可以向公司建议:鼓励同事骑车上下班,或者上班期间用自行车完成一些短途的外出工作。为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同事营造激励机制:增加停放自行车的公司专用空间,增设一定数量的有创意设计的公司专用自行车,为员工增加淋浴和换衣的时间和空间,给骑自行车的员工颁发低碳员工奖。把这些举措当作公司企业环境责任的一个部分逐渐完善。
如果你是自行车爱好者,或者自行车俱乐部的会员,我们可以一起合作。积极响应城市建设规划中有关公交建设的部分。比如说北京市政府载2009 年底的时候向全社会发出邀请,对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3提出公众意见。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止或者改善不利于自行车出行的公交规定,增加自行车道,建立城市慢行公交系统等内容“。从规划到落实的过程中,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参与,我们可以收集大家对道路的骑行质量调查数据,公众的评价和建议,具体来践行和建设对骑行者友好、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公交环境。我们自然之友的会员和志愿者团队正在开展对北京地铁线路的详细调查,希望收集所有地铁站沿线的自行车出租资料,载年底之前可以为公众推出地铁转自行车出行的资料查询系统。
如果你已经在北京开展了自行车出租业务,或者打算进入这个领域,或许大家可以相互邀约,从自行车的设计到出租网点的分布,到经营的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等方面成立一个自行车出租的行会。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社会营销和推广等方面联合多家的力量,主动寻求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让有利于低碳出行的城市公交系统更有效地服务与社会,为北京市的宜居和更好更快的流动性做出贡献。最后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不能仅仅把自行车当作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已,就像拥有座驾的人士也有座驾俱乐部一样。要培养一种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社会氛围,我们还需要鼓励和营造独特的自行车文化。爱好自行车的人群其实并不小,但是专门留给他们的空间却少得可怜。我们的社会需要认可他们,鼓励他们的低碳行为。让他们的低碳和健康形象成为我们社会的时尚。
欧洲诸国越来越善待骑车一族,哥本哈根更是公布在2025 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的计划,自行车推广计划蔚然成风,部长也骑行上下班。澳大利也墨尔本最大的汽车协会也开始成立社区小组,号召和培训社区住户出屋学习骑行自行车。 其实杭州的官员已经做出了不错的示范:骑自行车不仅低炭,还能解决公交出行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成为多种公交出行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环保和时尚越来越难分彼此的今天,低炭的行为就是时尚的行为,骑自行车也是低炭生活的个人选择。 Let's take bicycle seriously!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