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志的研究结果和经验积累,他认为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而道路的建设速度无法和汽车增长速度相提并论,满足不了汽车增长带来的需求。而从经济角度分析,道路好比不动产,其价值和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相关,造成道路用地价值增大;而汽车作为可进行贸易的商品,车价与制造水平相关,随着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购车成本逐渐降低。用高成本的道路匹配低成本的汽车,显然无法平衡两者的供需关系。这也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特大城市虽然在道路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但交通状况每况愈下。
刘志以《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比喻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演变过程。他指出,城市应该在汽车拥有量未饱和时就应着眼于需求控制,因为“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如果在交通“病症”还不明显时就加以控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一思路,尤其值得二三线城市借鉴。
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二三线城市的汽车购买潜力得到释放,车辆的快速增加也使得堵车这一“症状”由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向二三级城市蔓延。刘志表示,交通拥堵确实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但这些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拥堵情况并不相同。
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交通专家田鲁泉说:“在这些城市,拥堵大多是由于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的,和特大城市的拥堵程度不是一个等量级。这些城市的政府面对轻微拥堵状况,倾向于拓宽道路。”田鲁泉告诉记者,其实,二三线城市通过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就能改善拥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