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审视中国汽车业:何时走上强国之路(4)

2011年11月21日 11:12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梅新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进入梅新育专栏主页>>

大力开拓出口市场

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提升的大潮中,一个新兴的汽车产品出口大国似乎正在崛起,中国海关《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上的数据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2002年,中国出口汽车和汽车底盘43490辆,价值2.61亿美元,出口汽车零件18.4亿美元;2005年,中国出口汽车和汽车底盘已多达1084309辆,价值19.04亿美元,出口汽车零件65.80亿美元。短短3年,中国出口汽车和汽车底盘数量增长23.9倍,年均增长192%;出口汽车和汽车底盘金额增长6.30倍,年均增长94%;出口汽车零部件金额增长2.58倍,年均增长53%。即使遭遇次贷危机和随之引发的欧洲、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没有被打断。2010年,我国出口汽车(包括整套散件)54万辆,同比增长53.2%,金额61.95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出口汽车零件186.5240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上述增幅均超过当年出口总额增幅(31.3%)。今年1—7月,我国出口汽车(包括整套散件)45万辆,同比增长55.3%;价值51.3051亿美元,增长54.8%;出口汽车零件125.55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4%,上述增幅数据继续超过同期出口总额增幅(23.4%)。即使是二战之后的日本汽车工业,似乎也不曾经历过这样的出口爆炸式增长。虽然2005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与日本、德国和韩国汽车产品出口比例超过40%的情况还颇有差距,但鉴于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一支绝对数量相当庞大的技术队伍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发达国家中拥有如此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也相当少见,部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产品出口前景光明。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一马平川,在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爆炸式增长的美好景象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倘若不能妥善应对解决,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未必没有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泥潭。从2002年到2005年,每年中国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幅都明显超过出口金额增幅:2002年,出口数量增长90.9%,出口金额增长25.5%;2003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06.7%、56.3%;2004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09.3%和86.9%;2005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170.2%和144%。直到2010年和今年前7个月,这种现象依然故我。当然,汽车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受技术进步影响比较明显,其成本下降趋势虽然不如计算机产品那么显著,但也决非无足轻重;可是,连续这么多年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幅超过出口金额增幅,仍然表明我国整车和底盘出口的效益有待提高。

与其他出口产品一样,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汽车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还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海关统计中的中国出口汽车产品要么是打着海外品牌的外资企业出口,或是给外资企业代工出口;要么是海外消费者心目中尚无信誉可言的自主品牌。在前一种情况下,中国从中所得不过是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中国代工企业之间还要展开刺刀见红的价格战;而且,由于这类产品的图纸往往完全掌握在外方手里,中国技术人员无权作任何改进,这种出口增长对我们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当可怜。显然,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归根结底要走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

然而,汽车产品自主品牌要在海外打响又决非易事。与其它小件商品不同,汽车这种大件耐用商品的质量往往关系到人身安全,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相当高。而无论是保证产品质量,还是设立比较系统的售后服务网络,都需要相当高的投入。而在这方面,中国整车出口经营企业过多、增长过快,意味着其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完善售后服务网络,也没有那样的实力。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企业数量曾多达1025家,1084309辆整车和底盘的出口数量均摊给所有这些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不过1058辆,这个出口量及其利润远远不足以抵销铺设售后服务网络的投入,一家出口数量为平均出口量的汽车企业究竟有无内在动力提供还过得去的售后服务,不言而喻,更何况这1025家出口企业中还有600家出口数量在10辆以下呢!

糟糕的是,在海外市场上,部分厂商低劣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国内同行的市场信誉还有着强大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能够区分不同国内企业及其产品,一家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佳还不至于影响其它企业;但在海外市场上,消费者无法区分还比较陌生的外国企业(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及其产品,在他们心目中通常要用“×国制造”指代该国某一行业所有企业的产品,甚至是该国所有的产品,任何一家外国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出问题,必然损害该企业所属国家所有同行的信誉。在实践中,从1990年代销往俄罗斯的中国羽绒服,到前几年在南非销售的中国“一日鞋”,少数低劣产品导致全部中国同类商品被海外消费者唾弃,这种事情已非一例。为了避免这种溢出效应,唯一的办法就是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提高汽车企业出口门槛。为此,政府近年来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今后还应继续坚持这个方向。

同时,我们应当继续加强零部件产业建设及其出口推动,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整车出口面临的上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自主品牌整车产业奠定更坚实有力的发展根基。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liushan] 标签:汽车强国 大型汽车集团 技术研发 合资自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