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退出机制建立 是标杆还是摆设?
7月12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决定在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虽然正式出台“退出机制”对整顿行业是一大利好,但也有人很快提出质疑,认为标准太宽松,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这个原本就有些迟到的政策缺乏力度和决心,对于推进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并不大。究竟此番“退出机制”的确立是行业标杆还是摆设,引起了业内热议。[详细][评论]
行业长期“只进不出” 急需退出机制
有严格的“三十六条” 却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
早前推出的乘用车准入三十六条资质很严格,“严进”的背后似乎充满了行业管理者的智慧,即通过更为细化的准入门槛“拴住”新外资品牌,又通过内部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但遗憾的是,虽然汽车行业有严格的生产准入条例,却没有相对应的退出机制。近些年也催生了“壳资源”交易的行业乱象,为了整治散乱差的局面,业内期盼健全的退出机制。[详细]
-
“壳资源”影响行业正常经营秩序由来已久
最近两年中国车市增幅放缓,外资车企仍不断掀起投资扩产高潮。但政策规定,任何新上的汽车合资项目,首先要收购一家具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才能进行,"借壳"就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此前,中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并不健全,"零产量"企业既无法淘汰,又无法正常生产,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壳资源变得奇货可居。[详细]
车企火拼扩产 建厂大业全靠“壳资源”
虽然车市进入微增长时期,但并未阻挡主流车企的“建厂大业”。一年多来,包括一汽-大众、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上海大众等相继展开大规模扩产。还有广汽菲亚特、长安PSA、广汽三菱等新合资项目出现。产能过剩的车市,在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的扩产风潮中存在诸多隐患。“退出机制”的推出或许可以适当抬高合资建厂门槛,刹住扩产脚步。[详细]
凤凰调查
调查 |
标杆: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行业长期存在的散乱差现象将得到改善
尽管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就"壳资源"问题清理过整车企业生产名录,注销了120多家汽车企业的生产资格,但有关汽车企业退出机制却一直缺位。此次汽车企业退出机制的正式确立,取消汽车生产资质"终身制"的做法,使"玩不转"的企业将直接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彻底改变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散乱差现象。[详细]
-
梅松林:退出机制或加快车企兼并重组步伐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表示,《通知》出台后或许会加快其他企业对这些“零产量"企业的收购步伐,甚至有可能导致一些企业提前进行产能扩张计划。不过"零产量"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这些企业的加快消失,未来汽车企业若想继续实现异地扩产,将面临壳资源从何而来的问题。他认为,到时候的一个办法就是强大的企业兼并弱小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法继续获得生产资质。 [详细]
部分外资企业国产化受影响 “借壳”成本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能过剩的危险已经初露端倪,国家控制新产能释放是控制产能的一个方案。此次退出机制的推出对外资企业国产化项目将有一定影响,因其需要借一个"壳资源"以获得整车生产资质。以雷诺为例,其原本打算的“壳资源”原三江雷诺“借壳”之路有可能不保。同样面临此困扰的,包括奇瑞路虎等合资项目。 [详细]
编辑点评 | |
翠翠:最近两到三年时间,国内车企纷纷加大产能建设,2015年国内各大车企的总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有调查显示到2016年,闲置产能预计将上升至900万辆。此次限制政策出台会一定程度抑制扩张步伐。 |
想麻雀变凤凰的“壳企业”
茶花汽车:长安福特或高价吃茶花
今年5月底,茶花汽车(全名昆明茶花汽车厂)高价出售的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称,长安、福特与杭州市政府在该次交易中出价高达约4.5亿元人民币。但此消息未能得到中国长安方面证实。 [详细]
东安动力:长安重组完成 获得壳资源
对于长安汽车集团而言,在获取东安动力控股权后除了能获取经济收益外,还能得到东安动力的上市壳资源,开辟新的资本融资平台,完成长安在资本市场上整车、零部件和动力总成的三大战略布局。[详细]
北京中华:奇瑞路虎合资壳资源
有消息称备受关注的奇瑞路虎合资的"壳资源"归属是"北京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北京中华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由于市场环境不佳,也一直未能推出有影响力的车型,这一企业已经几乎处于停产状态。[详细]
摆设:退出机制存争议 恐难达预期效果
“两年审核+两年整改” 机制5年内难见效果
《通知》指出:对于已经破产进入清算程序的汽车企业,注销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对于(以下简称《公告》)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新建企业除外),要求其整改、尽快满足准入条件。特别公示期间,不受理有关企业的新产品申报。等到此政策真正产生效果恐怕要五年之后。 [详细]
-
保证金制度未涉及 退出者售后无保证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王前虎曾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在发放"准入证"时,应按比例向企业提取一定的保障金,作为善后处理的专用资金。此提议引起广泛认同,政府如果提供必要的补偿基金或政策性补贴,确保退出企业与接盘企业之间的平稳衔接,能确保消费者利益。 但遗憾的是,此建议在此次《通知》中并未涉及。 [详细]
标准过于宽松 边缘车企仍可找到办法规避
《通知》对退出企业设定了一个"标准":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的生产企业。但《通知》中的门槛有过低之嫌,且车企壳资源的价值依然存在,一些边缘企业可能依然可以找到办法规避。 [详细]
-
销量不应是唯一标准 安全和服务指标应纳入
针对工信部出台的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管理办法,国泰君安国泰君安首席汽车分析师张欣对凤凰汽车表示,退出机制不应将销量作为硬指标一刀切,应遵循市场调节。同时,他指出针对外资企业来华进行“壳资源”交易应采取更严厉的管理办法。他认为汽车行业“有进有出”体现了制度的完善,但真正执行起来有很多难度。[详细]
名家评“退出机制”
张志勇:退出机制有利于兼并重组
之前的兼并重组过程已经被某些人利用,不再是那些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事情,而演变成了生产资质买卖。很多拥有资质的企业,漫天要价,使得兼并重组无法进行,退出机制的推出对这种现象有抑制作用。[详细]
苏晖:标准太低只有象征意义
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这个时候要痛下决心进行整改,但是从这个政策中,我看不到这种决心,我看到的只是一种警告意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认为这个政策只有象征性意义,实际价值很少。[详细]
崔东树:退出机制不会影响车市增长
面对汽车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工信部决定在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这个规定对规范行业秩序是很好的,而这个政策措施不会影响车市增长。同时提高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仍应该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 [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