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收购案看中国市场神奇魅力
2010年04月07日 20:32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新网4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刊出署名文章《从吉利收购Volvo看中国市场的神奇魅力》。文章说,中国民营吉利汽车收购世界著名豪华汽车沃尔沃(Volvo)轿车100%股权,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它是典型的蛇吞象,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迅速扩充的庞大市场。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民营吉利汽车收购世界著名豪华汽车沃尔沃(Volvo)轿车100%股权,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事件。

它与其它欧美日大汽车公司的兼并收购不同的是,收购方不是以技术、管理和资本优势来实现收购,而是典型的蛇吞象,无论是技术实力、品牌价值、管理技能,收购方都不占任何优势。

如果说它能给被收购对象绘画一个美丽的未来的话,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迅速扩充的庞大市场,使得被收购对象的利益相关方对Volvo必然能迅速盈利并继续前进,抱有非常乐观的期待。

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汽车版图上还处于第三梯队的吉利汽车,在资金也谈不上优势的情况下,却能得到中国的信贷支持和瑞典政府的低息信贷担保的原因。

只要想一下,贷款的总额度27亿美元甚至已经超过吉利汽车的总资产,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对于中国来说,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实属无奈投资的情况下,遇到这次收购海外优质汽车资产,政府在外汇上给予信贷支持是没有问题的。

而瑞典政府和Volvo工会则相信,这次改变主人将能够使得Volvo轿车扭转亏损的局面,避免未来更糟糕局面的发生。对于瑞典来说,Volvo轿车作为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只要能生存下去,避免继续亏损和裁员,就是“政治正确”的。

必然成功的收购案

这次收购案,在中国国内不乏怀疑论者。但有趣的是,海外则少有持怀疑态度者。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先生的“吉利还是吉利,Volvo还是Volvo,二者是兄弟关系”的谈话可以看出,李书福在此问题上是相当成熟的。

他看到Volvo的真正问题不在管理和技术,而在于产量过低,使得技术研发的分摊成本偏高导致亏损。也就是说,只要将销量从2009年的30万辆提到到37万辆,Volvo轿车就开始盈利,因此,吉利的唯一任务就是设法把这需要增加的7万辆市场空间打开。这次收购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在中国市场来实现这7万辆的增加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收购案正式签约前,吉利就已经为这7万辆做好了规划,即在中国建设生产线。一旦实现国产,可以肯定的是,Volvo在中国生产的任何系列轿车,都将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政府采购清单,因为属于外国人的奥迪汽车在中国官方采购中倍受青睐,那么属于中国自己汽车公司的豪华Volvo中高档汽车,实在没理由不受到政府的重视;加上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购买,实现这7万辆的增加值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的。

对于吉利来说,Volvo只要不继续赔钱,就已经是大赚了。这次收购案,不仅为吉利做了个最有价值的广告,而且Volvo的所有技术,吉利汽车都可以无偿使用。因此,吉利汽车将很快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中,汽车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品牌,这才是吉利最大的收获。再配合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可以想象,这次收购对吉利在中国汽车业的残酷竞争中将迅速获得的主动地位,具有挑战外资品牌轿车的技术实力,并极大地提高吉利的品牌形象。

借助资本市场 并购利益最大化

Volvo的品牌价值达100亿美元,而Volvo自有现金4亿多美元,吉利这次投进去的18亿美元收购资金,账面上来看是相当合算的,如果公司不继续失血的话。

按照李书福的规划,自2011年开始Volvo将实现盈利,如是,笔者估计李书福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让Volvo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上市,这样,不仅将Volvo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体现出来,而且将可以通过上市获得大笔现金,在握有控股权的情况下轻松偿还这次收购的部分或全部贷款,还可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到时候回头再来看这次的收购案,就不难发现吉利做了一笔多么美妙的买卖。这一切都源于吉利最充分地利用了中国企业的一个巨大优势:世界上最大并将持续快速扩充的市场。(董玉振)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董玉振 编辑: o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