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磨练 广州交通BRT服务优势日益彰显
2010年05月20日 08:34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广州的交通史上,从来没有一个项目的诞生如此之难;也从未试过一条“线路”的开通,会得到这么多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山大道BRT试验线开通之初,广州市交通部门顶着巨大的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从零经验到掌握日趋成熟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广州的BRT管理模式。

百日的初生儿尚在襁褓之中,但百日的BRT历经磨练,其服务优势在不断改进和实践中日益彰显。

成绩单

●客流实现“三级跳”。2月10日,BRT首日试运营客流超65万人次;3月6日,客流总数突破80万人次;5月1日,单日客流达到9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公交提速近一倍。通道内公交车运营时速平均超过23公里,比开通前沿线公交车速提高84%。

●社会车道同样畅通。BRT开通后,中山大道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从13.9公里/小时提高到17.8公里/小时,比开通前提速28%。

●换乘四通八达。31条BRT公交线路覆盖全市750对公交站点,BRT成为全市公交换乘枢纽通道。

●市民出行费用大降。东部地区17条3元以上公交线路统一降价为2元,站台内同方向免费换乘,再享每月15次之后6折优惠,平均每天为市民共节省148万元。

■独家解密

广州BRT:从“不让通”走向“必然通”

65万,80万,96万!BRT开通三个月,客流总量接连刷新纪录。日渐成熟的系统不仅经受住了强大的客流考验,就连开通初期时不时出现的“小火车”也不见了踪影。曾一度因客流爆满要封闭站台的晚高峰时段,如今秩序井然。“车更快,人不挤,上下有序”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BRT从“不让通”走向“必然通”,当中有何制胜法宝?广州市交委有关部门向本报独家“解密”:科学调度管理是BRT顺利运营、畅通的主要手段,其中“四个匹配”则是市交委在探索BRT运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精华。

解密1

选择“30+1”,公交与社会车辆如何双赢?

“中山大道BRT营运一定要实现‘车要快’的目标才能让市民满意,同时社会车辆也要比以前快,社会车辆快了才能消除大家对BRT建成后‘快了一条线,慢了一大片’的担忧。”这番话出自广州市交委主任冼伟雄之口。在他看来,为BRT制定“瘦身计划”,实现BRT线路设置与系统能力相匹配,公交运力与客流量相匹配,车辆到站频率与站台运作能力相匹配,道路交叉口控制信号与车辆通行需求相匹配这四个匹配,是事关全局的第一步。

原经行中山大道的公交线路多达61条,若将线路全部塞进专用道运行,势必造成通道内线路“扎堆”,公交跑得不快。因此,必须对现状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整合。但到底选择何种公交线网规划模式?要优化整合保留多少条线路为宜?

这回,给出答案的不是专家,更不是领导,而是一套交通仿真系统。微观仿真模型通过对BRT交通线路组织方案可能产生的交通效果进行仿真分析、预测和评估,得出结论后再付诸实践。

“我们先后对1063台公交车辆的投放方案和‘28+1’的线路方案进行仿真,发现一些线路乘车太过拥挤,乘客等车的时间太长。”市交委科技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方案随后被否决。

一次次的可行论证,一次次的系统推演,一次次的模拟仿真,一次次的修正参数……市交通部门先后15次组织专家反复比选、论证,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最终确定选择“灵活线路(30)+摆渡线(1条摆渡线)”的混合运营模式。

解密2

初期配车811辆,是否车越多越好?

BRT通道内的线路被砍掉一半,不少市民因此担心没车坐、车更挤。在这种情况下,每条线路该配多少台公交运力?从而既满足乘客出行,又不导致专用道堵塞,这又成为第二道技术难关。

根据仿真系统分析,交通部门利用集体智慧,最终选择了811辆公交运力投放到整个系统。经过100天的磨合和完善,站台饱和度控制在30%以下,BRT系统的运营速度保持了平均23公里/小时的高水平。日均客流量从开通初期平均约60万增长到目前日均74万人次,5月1日BRT迎接首个节假日客流高峰期,顺利通过日发客流量96万的“大考”。

不过,由于早高峰时段棠下村站东往西方向车多人多,西往东方向却车少人少,为避免东往西方向出现通道堵塞,交通部门大胆提出了反向动态借道的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并在棠下和学院站先后试验成功。

“BRT开通后,市交委、BRT公司、公交公司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连续40多天每天早7时—9时,晚17时—19时在BRT调度中心对通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在高峰期结束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原因,集体谋划,及时采取多项措施。”市交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为使BRT运营让市民满意,及时发现BRT存在的不足之处,市交委认真听取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使得BRT系统运营逐步走向完善,逐步体现出BRT方便快捷的优势。

解密3

接连通过“大考”,为何能承受96万客流重负?

BRT开通时正值春节前夕,客流量和车流量都相对较少,如何应对节后客流高峰,通过正月十六的上班和开学客流高峰大考,是开通后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为积极应对春节后市民上班的客流高峰,确保市民出行的便捷、舒适,市交通部门领导前瞻性地提出利用春节假期提前“练兵”,开展BRT模拟增大客流的系统压力测试,检验客流高峰期BRT系统的疏运能力。

年初五,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营不影响市民出行的情况下,31条BRT线路全部按日发送量80万进行高峰客流需求进行发班,对BRT站台车辆停站容纳能力、专用道的通行能力、各平面交叉路口车辆通行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全面检验BRT在高压状态下的客流疏运能力及各子系统的协作运行情况。

正是抓住节假日这一有利时机进行80万客流量的压力测试,才确定了BRT灵活调度的思路,使BRT顺利通过正月十六65万的客流“大考”,并实现目前日均76万客流的正常营运,在5月1日承受住96万客流的巨大考验。

解密4

早晚高峰,站台拥挤如何破解?

中山大道BRT走廊沿线客流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冷西热”、“客流潮汐”等特点,其早高峰客流主要集中在上社、棠下、棠东、车陂、黄村等5个站点;晚高峰客流主要集中在体育中心、岗顶、师大暨大、华景新城、棠下村等5个站点。

高峰时段,几个大站的站台客流爆满。公交停站时间短,则乘客来不及上车,滞站时间长,又影响整个通道的运作效率。“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等于掐住了BRT系统运能的脖子。”市客管处处长张志新表示。

除了合理安排线路停靠子站,严格控制车辆停站时间等常规手段之外,交通部门大胆启用了前所未有的灵活调度方式,合理配置常规线、短线、大站快线和直达线比例。更在棠下站增设始发分流,为棠下棠东等站台减轻20%的客流压力。并在客流大站调度空车切入,把站台拥集候车的客流迅速消化。

解密5

优化红绿灯配时,如何消灭“小火车”?

BRT开通之初,公交“小火车”的出现让人措手不及。怪就怪在,这条“长龙”今天有,明天无,似乎毫无规律可循。为了找到真正的“病因”,交通部门派人进驻交警控制指挥中心,并组织成立BRT技术攻关小组,组织专业人员连续一个月对中山大道沿线交叉口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公交车辆及小汽车通行规律,寻找“屠龙”良方。

按传统经验,路口堵车了,只要延长绿灯通行时间就可解决。但事实证明,这套现成的经验方法无法照搬用到BRT系统上。“一次吃饱,不如少吃多餐。”市交委相关人士总结心得:绿灯通行时间不是给的越多越好,关键还是要看“站台承接能力”与信号灯配时能否匹配。假如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车辆无法在站台顺利流转,则公交车辆在站台区域就开始排长队,如此“前赴后继”,极易造成交叉口及专用道严重堵塞,从而使整个系统崩溃。

经过严格测算,BRT专用道的绿灯最佳配时应该比优化前增加10秒。自从算出这个“黄金比例”之后,交通路口大排长龙的问题迎刃而解,“小火车”消失无踪。

解密6

尽在掌握之中,还需看不见的“秘密武器”

如果说,BRT有优于普通公交的本质区别,那就不得不提到普通市民所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正因为BRT的运营管理拥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才能保证其运行的畅顺。

BRT智能监控调度系统作为BRT系统的大脑中枢,通过它实现对BRT通道内车辆的全面监控和调度管理。目前BRT智能监控系统已达86项功能,为市交委采取长短线、大站快车、空车切入等灵活调度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支持,成为BRT运营调度管理的好帮手

在BRT试验线的26个站点,南北52个站台103个子站和19个重点路口,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视频监控摄像枪。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和BRT调度中心可对BRT站台及重要路口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一旦从视频监控中发现突发情况,如BRT通道的红灯时间过长造成BRT通道塞车、站台乘客滞留过多和治安事件等现象,市交委便协调通知相关单位联动配合。

汪洋书记视察BRT时曾作出指示,要求BRT系统调度要达到人车对话水平。为此,市交委协调了市有关部门推动BRT语音调度集群系统建设,目前已在BRT重点线路557台公交车上安装该系统。调度中心可通过语音调度单台车辆或整条线路车辆,司机也可通过语音及时上报道路状况、突发事件。

从饱受质疑到渐入佳境

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来之不易

中山大道BRT系统,从开通前饱受争议质疑,到运行百天日臻完善,如今已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回顾这100天走过的历程,又一次验证了一个新生事物成长的不易。

“在中山大道修BRT就像在心脏上动手术”

假如,广州的首条BRT线路没有选在最堵的中山大道,那么BRT不会从酝酿之时就处于风口浪尖。

中山大道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联系黄埔、萝岗地区的主干道之一,随着广州“东进”步伐加紧,近年来沿线人口高度密集,巨大的车流量、客流量几乎使其难以负荷。而中山大道到体育中心沿线,又是广州市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2005年1月,广州曾召集有关单位和全国知名专家,参与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策划研讨会。当时作为首条BRT试验线备选的道路有四条,分别是中山大道、芳村大道、广园路、东风路。为何最后敲定的是拥堵最严重的中山大道?专家们普遍认为,广园路和东风路不堵车,首先排除;芳村大道在老城区,交通有改善的必要,但是客流量远不及中山大道。

最堵的路要靠BRT来疏堵,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山大道修BRT就像在心脏上动手术。”由此可见,让BRT顺利开通,的确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质疑声中从零起步开创“30+1”模式

但正因为中山大道拥堵严重,市民才担心开辟BRT专用道后,会使中山大道“堵上添堵”。当时,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发出“缓建”的声音。争议和质疑持续不断,一直到开通之际,BRT仍不被社会公众看好。据有关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市民对BRT公交是否能真的快起来心里没有底,甚至有网民说“BRT搞不好要拆”;市民对BRT能否解决东部地区居民出行难、交通拥堵问题心存疑虑,更担忧BRT最终变成“快了一条线,慢了一大片”……一时间,“不让通”成了BRT的代名词。

怎么能让快速公交真正快起来?怎么能在保公交优先的前提下让社会车道同样畅通?

面对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眼前却是一个毫无运营管理经验的全新系统。大战序幕刚刚拉开,一连串的难题就如大山一般,横亘在广州市交通部门决策者的面前。

在广州之前,许多国内外城市采用的BRT模式是“封闭式系统”,即BRT走廊内只走一种BRT快车,运行起来类似地铁。但如果乘客的起始站和目的地不在BRT沿线,就必须换乘。考虑到频繁换乘会增加选乘BRT的麻烦,广州创造性提出了BRT“封闭走廊+灵活线路”的模式。而在这方面,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管理经验。

“好事多磨,BRT的优势会日益彰显”

正如一个初生婴儿般,在全市人民的眼光注视中,中山大道BRT公交系统一步步走向了成熟。在开通运营过程中,更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心和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大年初五乘坐BRT公交后,肯定了BRT运营组织情况,同时指出要加强BRT的科学调度,并勉励市交委:“好事多磨,相信经你们的精心打磨,BRT的优越性一定会与日彰显。”省委常委、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丹在2月10日BRT开通试运营首日,前往中山大道体验尝新。他对BRT司机和站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试运行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并指示要做好应对节后客流高峰的准备。时任市长的张广宁,在BRT准备开通营运时,到BRT沿线检查建设和运营组织情况,指示各部门要各负其责,他给BRT定下的目标是:“要市民说好才是真的好!”

■最新动态

文船社区居民家门口将有公交站

BRT摆渡线将试用18米长“巨无霸”

南方日报讯开通百日,尽管中山大道BRT系统已步入成熟期,但其改进和完善的步伐从未停止。“我们每天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关注市民对BRT系统的诉求,不断改进BRT运营管理,从而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广州市交委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调整优化东部地区的公交线网,并在黄村站站台试点喷雾降温,让BRT的服务优势日益彰显。

目前,服务文船社区的BRT站点双岗站、黄埔客运站,两站相距1000米,附近居民前往上述站点需步行约800米,市民意见较为集中。为尽可能克服BRT硬件设计对居民公交出行的影响,市交通部门多次会同区交通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并深入红山街文船生活区等社区座谈,认真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根据制订的线网优化方案,市交通部门将会同区交通部门密切跟踪广新路市政道路施工情况,待交通管制解除(可双向通行)后,调整B30、B31等线路双向经行文船生活区,将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BRT站距较大、乘坐公交步行距离较远的问题。

根据黄埔东路沿线居民的建议,将公共汽车B26由凌塘村至三多路调整为凌塘村至南岗,进一步增加覆盖东部区域的公交线路,较好地解决萝岗区东区、西区及黄埔区南岗片区等区域居民反映高峰期乘车较为拥挤的问题。

在BRT开通百日之际,为应对即将到来的酷暑桑拿天气,BRT公司昨日在黄村站试点喷雾降温系统,预计在功能区范围内能有效降温5℃以上,为乘客在酷暑天气候车送去清凉。

市交委表示,年内还将在多个方面对BRT进行改善,如在提高站台和车辆容量方面,有关部门计划在棠下站西面增加一个子站。还将组织18米长公交车投放的研究和试验筹备工作。在试运行结束后,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提出长公交车的选型定型意见,对投放部分18米的长公交车到BRT摆渡线上营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陈洁娜

实习生蒋晓达通讯员交通宣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