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江伟华
5月24日,广汽本田在广州宣布,将于今年 11月正式推出旗下自主品牌——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届时,其将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品牌的合资车企。几乎同时,上汽通用五菱也宣布,将推出全新自主品牌,正式进军乘用车市场。而早先东风本田等合资车企也表示了将启动自主品牌项目的强烈意愿。
国内合资企业,正酝酿着一轮竞相推出自主品牌的新变局。
雄心勃勃合资车企劲吹“自主风”
合资车企不是今年才刮起 “自主风”。自2008年始,国内车市便不断有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车面世。从上海大众朗逸[综述 图片 论坛],到广汽本田锋范[综述 图片 论坛],再到上海通用雪佛兰新赛欧[综述 图片 论坛]等,这些车型大都由合资企业的国内研发团队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有需求量身定做,并采用了海外品牌的全球共享技术,为合资企业证明自身研发能力的试水之作。
技术储备到位、产品定位精准、市场反应迅速,正因如此,这批自主研发车型一经推出市场,便备受好评,已分别在各自细分市场占有重要席次。
自主研发初战得胜,不少合资企业借势再上层楼,把自主车型做大做强。据了解,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本田等合资企业,都已将推出自主品牌排上日程表,且都有非常之举。
以理念为例,其研发过程便与朗逸、锋范、新赛欧等车型不同,理念旗下车型的研发、生产过程,均由国内团队运用自身储备技术完成,在开发难度上,跟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好在产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都在“自己兜里”。
此外,锋范、朗逸、新赛欧均为单一车型的研发,而理念旗下车型研发将包含多个平台,即便同一平台下的不同产品,也需充分考虑其系列性,乃至未来的改造空间,这对于技术研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汽通用五菱的新品牌战略,将主攻乘用车领域。虽说目前上汽通用五菱仅有雪佛兰乐驰[综述 图片 论坛]一款乘用车,但其觊觎乘用车市场已久。目前,至少已有内部代 号 为 “DAMOCAR”、 “CN100”和“V300”在内的3款车型做好了“出世”准备。
如芒在背打造自主品牌助发展
看到国内自主品牌这几年迅速壮大,各合资企业“如芒在背”。此番在自主品牌上做文章,用意无外乎有三。
其一,落地生根。中国汽车产业走上合资道路已有20载,期间国内成立的合资车企不下40家,声势可谓浩大。在这些企业中,外方多在台前出尽风头:产品打着外方的标识,还用“洋名字”;而中方多在幕后辛勤耕耘,建厂、生产一个都不能少。以至于在不少消费者眼里,合资品牌就等于海外品牌。南北大众的产品,就代表德系车;南北丰田,就象征日系车;即便是通用在国内的唯一合资企业上海通用,也被贴上了美系车的标签。中方更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的。
新品牌推出后,将给消费者第二次认识企业的机会,淡化企业的合资背景,传递“中国品牌”的新形象,为未来的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其二,适应市场。当下的中国车市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低,“喜新厌旧”是常态。目前很多厂家都是将自己的“世界车”导入中国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本土化改进。产品开发一般都会耗时3年左右,这样的速度怎能满足新兴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资车企打造自主品牌,根据现有市场特征去开发针对性产品,在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更贴切市场需求。
此外,新品牌的推出亦能丰富产品线,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外方不能提供新产品时,我们依旧能“自给自足”。
其三,发展技术。中国汽车产业20多年的合资之路,合资企业的中方已开始掌握部分技术,在“世界车”本土化过程中,也陆续参与研发。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方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方面还没有很大的建树,不打造自主品牌,就永远只能做车身外观设计、座椅研发等 “辅助”工作,对于中方而言,这是难以承受之“痛”。打造自主品牌,可以带动中方在关键性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说长道短结果有待消费者检验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现在是否正当其时?
赞成者说,此举是合资企业重新审视内外部环境,依托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整合中外双方资源,真正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意图,提升合资企业尤其是中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同时,目前合资公司普遍出现引进车型断代的局面,借此可以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补充车型不足。广汽本田就曾表示,现在汽车产业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如果还是沿用过去那一套——引进车型、本土化改进、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就很容易处于劣势。合资的外方也逐渐意识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竞争无处不在,谁先有高招,谁就可能在同行业中确立领先优势。
质疑者认为,合资企业的发展应该以中外股东双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理由并不充分。在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含金量和附加值都不高,同样的技术或产品,如果挂上外方的商标,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打造自主品牌,应该是中方母集团考虑的事。
重要的也许是,就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来看,合资车企推出自主品牌战略,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但随着一个个“新自主品牌”接连诞生,问题也接踵而来。新车型与原先的合资车型如何区别?掌握的技术能否支撑新产品?后续车型是否储备足够?新车型能否赢得国内消费者青睐?这些问题,对于那些敢于“吃螃蟹”——推出自主品牌的合资企业而言,应该已深思熟虑,但还需要市场和消费者检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