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上班路 随时爆发的火药桶“路怒”
2010年06月11日 09:00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公布的一份《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内地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据说该项调查并非对上班族实际抽样调查的结果,而是专家们综合考虑了城市面积、交通状况等多个因素后计算出来的。无论如何,广州凭借着不算大的城区面积,却一举夺得“亚军”头衔,糟糕的交通状况那是“功不可没”。

就以记者本人来说,每天上班时间少则50分钟,多则一个半小时,行车距离20公里,折算下来时速不过十几公里,就比散步快一点而已。像记者这样每天要在方向盘前呆坐2-3个小时的上班一族并不在少数。长期面对拥堵而繁杂的交通,挤在狭小的车厢里束手束脚,无论对驾驶员的心理还是身体健康都将造成严重的伤害。面对这不健康的交通环境,你是否懂得健康地面对呢?

随时爆发的火药桶———路怒

车在路上走,就不可能不受到其他车辆的干扰,加上堵车原本就闹心,驾驶者的情绪势必也会有波动,但波动大了就可能做出失控的举动。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到的路怒症。驾驶者在火头上做出来的举动可能非常疯狂,并且具有攻击性,因此造成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路怒症”概念最早来自国外心理学。“路怒”是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发作时会袭击他人的汽车,有时无辜的同车乘客也会遭殃。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指多重的怒火爆发出来,猛烈程度叫人大感意外。路怒症发作的人经常会口出威胁、动粗甚至毁损他人财物。现在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司机有这些症状,但并非每个那么做的人都明白自己得病了。

如果人长期处于“路怒”状态,那么易怒的思维方式会形成一种习惯,使得其在生活中也容易烦躁、易怒,严重的还会造成情绪障碍、抑郁、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等负面影响。长期的情绪压抑,还进而可能会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严重的路怒症需要向医生求救,但一般程度的路怒症状我们可以试着自己来平复。

建议

情绪自我调节

改变不了现实时,一定要学会接受与适应现实。当堵车已经常态化时,作为车主改变不了这种现状,就要学会在堵车时去享受这段时间。路上碰到堵车时不妨听听音乐、聊聊天,调节一下心情;也可变化一下车内色彩,采用淡绿、淡蓝等凉爽色调装饰爱车,也能在烦躁时缓和情绪。而在看到行人或其他车辆的违法行为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行为,就会对对方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医生建议,有易怒倾向的驾驶者,在情绪不够稳定时不宜驾车。越是容易情绪化的人,越应注意驾车时的心理平衡。如果“路怒”症状比较严重,伴有攻击性行为时,则需要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药物辅助治疗。

预留充足时间

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尤其是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上班、赴约都着急赶时间。如果此时在路上遇到堵车或者其他车辆有违法行为时,很容易引起心情烦躁。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车主在每次出行前,都应提前制定行车路线,将有可能遇到的堵车等时间都给予充分考虑,这样就能把路上的时间预留充足,遇到堵车时就不会太着急了。

爱车随时无人驾驶———疲乏

堵车本就招人烦,再加上阵阵袭来的困意,就很容易出现意外了。在堵车的过程中发生的擦碰或追尾事故多半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驾驶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疲劳驾驶。早上还没醒透就开车上班,中午刚吃了午饭匆匆往单位赶,或是忙了一天顶着一片空白的大脑回家,都是发生事故的高发期!

尽管驾驶车辆不需要有很大的体力,但驾驶车辆更多的是一项精神作业。在驾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时刻注视四周交通情况,还须对车辆行驶前方一定范围的事态变化进行预测,不能有瞬间的疏忽和松懈。由于一个人长时间坐在一个固定席上,坐姿固定,部分机体受到压迫,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困倦,形成我们常见的驾驶疲劳。尤其是中老年驾驶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总体开始下降,容易引起疲劳,而且不容易恢复。

此外,一些药物也会给人带来嗜睡的副作用,比如一些抗感冒药,就很可能会让驾驶者进入一种精神疲劳的状态,驾驶者也要格外注意。

建议了解身体规律

尽量不要在自己习惯睡眠的时间段驾车。因情况不同,人的睡眠时间并不一致。因为身体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和模式工作,如果打乱这一节律,将带来不良影响。驾车前要观察自己的状态,如果已经感觉自己在体力或精神上有些勉强,则千万不要勉强驾驶,因疲劳将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乘虚而入。

短时驱散困意

改变驾车环境可以临时改善驾驶时疲劳的感觉,比如将窗户打开,强烈的风可以暂时提高驾驶员的兴奋程度。在车内常备一些令人兴奋的食品或药物也是应对疲劳的好方法。很多驾驶员朋友会在疲劳时抹一些风油精,也可以吃薄荷味道浓郁的口香糖。而在车内有其他人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与人交谈来保持一定的清醒程度。但这些措施都只能起到临时缓解疲劳的作用,最彻底的补充精力的办法就是充分的休息。

并非不能避免的职业病———劳损

听说过经济舱综合征么?经济舱综合症是指在狭窄拥挤的飞机座位上,长时间保持基本固定的姿势和缺乏活动,加上机舱内湿度低,乘客体内的水分容易丢失,特别是中老年人多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变窄,血流不畅,以及血脂高等。这些综合因素,可能导致经济舱里的乘员形成血栓。当这些血栓流窜到冠状动脉,可能急性心肌梗死,流窜到脑血管则发生脑梗塞,这些都能发生猝死。

此外,由于长时间保持紧张的坐姿,驾车者容易发生颈部肌肉痉挛。如果座椅调节不到位,头部会不由自主地微微前伸,增加颈椎负荷,长此以往,颈部、腰部也会逐渐出现病变。开车时双眼时刻注意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视力疲劳在所难免。如果汽车的挡风玻璃厚薄不均或污浊,则加重疲劳程度,出现头晕、视线模糊、双眼肿痛等症状。此外,随着汽车在发动状态下不停地震动,驾驶员的身体特别是双手也跟着震动。长时间开车,手部的血管和肌肉容易产生痉挛,导致出现手痛、手麻、手凉等症状。

建议关键坐姿正确

学过物理都知道,减小压强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加接触面积。为了不让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承受特别大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和车辆座椅的接触面积要尽量多,也就是常说的坐满靠足,并且将坐椅头枕拉到顶部与驾驶员的双耳连线持平。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座椅来承受身体绝大部分重量,即使长时间的驾驶也不会觉得疲劳和酸痛。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