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明后年现存汽车技术全部“下课”
2010年07月19日 17:49易车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发言者为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李刚: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问题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汽车是一个耗能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

现在发达国家从两个方面开始加大力度解决。

第一是针对汽车制造企业加大标准。欧盟过几年要实施欧六排放标准,是一个有害气体的排放标准,但是恰恰把二氧化碳问题提到非常高的高度上,实际上,二氧化碳问题也是一个能源的节能问题,制定出包括2013年左右达到120克,2020年达到95克这么一个严格的标准,同时也制定了评价体系、惩罚制度,而且这个惩罚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甚至有将无汽车技术进步的企业掐死的态势。

第二,针对消费者,发达国家采取的对策是调整税制。最近新的动向是发达国家将税制做了重大调整。

这样通过对制造企业和对消费者的左右开弓,将极大地促进汽车的技术进步,这个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

铁人有一句话,人无压力轻飘飘。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回顾我们技术进步的历程,确实是这些压力带来的。从60年代开始,国家的汽车标准体系重点,安全,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标准体系的重点,是油耗排放;进入本世纪,节能将作为一个重点了。

我国该怎么办?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别的选择。政府也必须要在标准和税制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的结果肯定要对产业起到一个压力的作用。这样产业才能够加大它的动力,促进更加节能。

首先从标准方面,现在已经出台、即将出台和正在制定的一系列有关的能耗标准,下周,还有更进一步的计划。

税制方面,目前国家的税制还很难对节能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税改的必要性我认为是非常大的,而且刻不容缓。

对于企业来说,要推进节能、新能源汽车,这两个方面并行。

所谓节能汽车,下一阶段油耗标准,排放水平达到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排放标准。具体的实现路径也是有很多。包括高效的内燃机,包括先进的变速箱,包括低阻轮胎,汽车轻量化,包括各种混合动力技术,包括怠速停车,这些都对汽车的节能能够起到非常直接大的作用。

所谓新能源汽车,有两个很重要标志,第一个标志就是它的动力转型,一般的汽车以内燃机为主,新能源汽车应该以电动机为主,是动力转型。第二个就是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新能源,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汽车从这两个做工作,去努力,去应对挑战。

我想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回顾一下汽车发展历程。

虽然我国在53年开始建设汽车厂,56年开始生产汽车,但是真正到到改革开放,我们引进一些轿车产品以后,中国人才重新认识了汽车。

什么是汽车?原来我们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真正到本世纪开始以后,我们造汽车技术才有了初步的掌握。应该说真正有资格讨论怎么去设计汽车。以前,我们去引进技术,那时候确实不具备技术条件。但如果现在还认为我们不具备条件,那又是一个错误。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铺垫,基础、制造技术、等各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学习,该在工作中进行实践了。

另一方面,面对国际新的技术的压力,国际上汽车技术都面临换代,大概到2012年到2013年,目前这些汽车水平全要下课,全要换成新的。原来习惯于引进人家的东西,这个时候,已经引进不来了,我们没有什么路可选择,只有自主创新。

创新这个词听得非常多,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喊得不够,而是我们做得不够,我们很多具体方面,脚踏实地真正做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的看法,就是创新有三个过程。一般来说。第一个环节叫原理创新,它主要由大专院校、基础研究单位等等完成。第二个环节叫产品创新,他们能善于把那些原理创新聚集到一块,变成产品。也就是新的发动机、变速箱,这叫产品创新,这个环节应该是专业的科研机构。第三个环节是产业化创新,由汽车制造企业来完成,他们承担把产品变成商品的重任,在低成本,大批量,品质均一等等各个环节完成品质创新过程。

我观察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他们就是多年就这么有机的运行下去,而且按照一种市场规律,市场体系来运作,然后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里面,不断的深化,不断的完成任务,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传递,传递之后再接着做新的,接着传递,他们之间非常和谐。中国在这方面的体系上的差距很大。我们大量的企业创新结果,原理创新根本到不了产业化创新这个过程,就折在半路了。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第一要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起这种体系,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价值能够最大体现出来。

第二要把产品创新的环节补起来。否则的话,原来的企业拿不到产品创新的成果,直接到国外去引进,自己在体系里面吸取不到营养。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