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当初一部征婚的电影能够成就斯巴鲁在中国的热卖,更想不到其在变身一档相亲类电视节目时能够掀起轩然大波。但不管怎样,眼下的中国汽车市场,随着斯巴鲁、铃木等国际二三线车企在中国掀起的新一轮合资潮而显得愈发热闹。
如果说这些谋求合资或寻找第二春的外国汽车品牌有什么共同特征的话,那就是它们内心世界都在期待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非诚勿扰式的纯洁恋爱。但谈何容易啊!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切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合资大潮中,无论中方还是外方,都需要擦亮眼睛才能拨开眼前的迷雾。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分析:上个世纪,在合资方面,政府有一个重要原则“货比三家”,也就是同时与多家企业谈判,利用其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现在全球能够数到的大汽车公司都已经在中国有了合资伙伴,只剩下几个被人拐来卖去的小品牌,中方已经无法再“货比三家”。相反,由于资源短缺,这些小公司腰杆倍儿硬,它们倒可以挑肥拣瘦,中方则趋之若鹜,争相献媚。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中国汽车的争相献媚的确助长了这些国际二三线车企的威风,但说实话,毕竟像斯巴鲁、三菱、铃木等车企虽不能与大众、通用、丰田等的整体规模和影响力相媲美,但它们有一定的技术特色。加之它们的定位大多并不高端,通过合资合作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在产品价格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品牌的塑造造成太大的困扰和负面影响,因此无论对国际二三线车企还是国内企业来说,彼此牵手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中国车企一窝蜂地“抢亲”则的确很无聊。要知道,全球自有汽车工业以来的100多年间,以及中国有汽车工业的50多年来,始终未能产生一个可以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媲美的大师,这导致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在近几年越来越赚钱,但却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能够类似“三钱”的专家来!
“以市场换技术,丢了市场,技术一点也没得到,中国轿车业已经沦为了跨国公司的附庸。”业界不止一次如此痛心疾首过。现在,中国汽车最需要的不应该是再去挤破头争取与外国汽车的盲目合资,而是扎扎实实地消化30多年来高代价换来的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汽车真正的自主研发。(李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村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