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部件发展史--1978年-2010年
2010年05月27日 08:36慧聪汽车配件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历了从孱弱到繁荣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都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当前的问题所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梳理汽车零部件产业走过的坎坷道路,正视目前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我们下一步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1978年之前:计划经济下孱弱的零部件产业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检修进口汽车的小作坊。这种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制造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量少、产品质量低,但无论如何,这已形成了我国零部件产业的雏形。

上世纪50年代一汽的建设为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零部件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初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厂,培养了一些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据了解,一汽的建设带动了86个零部件厂进行技术改造,初步形成了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体系,从汽车标准件到非标准件,基本上都在一汽内部生产制造。参与筹建一汽的我国汽车工业元勋之一的陈祖涛同志在其《我的汽车生涯》一书中回忆,在一汽建设中,自制的汽车零部件有2335种,涉及13个生产车间。为此订购了7900多台设备、22524种工艺装备,以及配套的工、卡、模具和相关资料。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汽产品所使用的零部件有60%以上都在厂内生产。同样,建设二汽时,在湖北地区也有29个协作零部件厂同步进行技术改造或新建。进入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汽车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涌现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厂,从而形成了分散、重复、小批量的零部件生产格局。

这个时候,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一种车型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汽车产量也很少,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绝大多数都为卡车配套,并只能生产一般的卡车配件。虽然那时也有一些进口轿车,由于保有量低,技术含量高,所需的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同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市场竞争,也是导致整个零部件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原因之一。

1978年~2001年:实现大跨越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逐步开始面向市场。改革开放后带动我国零部件产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的是,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并开始生产桑塔纳[综述 图片 论坛]轿车。桑塔纳零部件的技术标准与此前我国生产的零部件完全不同,在生产全过程都要经历严格的检验,并要符合多项技术标准,这对于长期为卡车配套、几乎没有为轿车配套经历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显然是难上加难。因此,面对为桑塔纳配套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几乎为零。上海大众严格执行配套零部件的技术标准,调集全国之力建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全力加快桑塔纳国产化进程。

从CKD组装起步,到实现国产化,上海大众用了近6年,这6年也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的6年。在桑塔纳配套件年需求量逐年上升带动下,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迅猛发展,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通过合资和引进技术,围绕着上海大众成长起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与此同时,国产化的成功使上海大众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每一个配套厂都锻炼了一支熟悉先进轿车标准和要求的队伍,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