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讯 2014上海浦东车展开幕前夕,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浦东分会共同主办、汽车观察杂志社协办的“2014中国汽车浦东论坛”,于 8月1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以下为互动环节(一)围绕"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改革与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热点话题的现场讲话实录!
主题: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改革与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主持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综合部副主任兼《汽车观察》总编辑 刘小勇
嘉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发展局局长 王彬
奇瑞集团副总兼国际公司总经理 周必仁
博世中国企业传播副总裁 蒋健
高风咨询公司(中国)董事总经理 Bill Russo (罗威)
亚新科工业技术公司副总裁、亚新科国际公司总经理 倪威
刘小勇:大家好,刚才简区长和王侠会长用他们精彩的致辞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今天论坛的大幕,接下来我就接过主持人黄伟的接力棒,负责今天第一场讨论会的主持。
第一场讨论会的主题是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改革与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因为自贸区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光是对我们在座的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我们全中国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我们很多人对于它的了解并不多,了解也不全面,为了提高我们讨论互动的针对性和效率,我想首先请出自贸区的一位嘉宾,就是刚才介绍过的王彬局长,自贸区经济发展局的局长,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推进情况,有请王彬局长。
王彬:尊敬的王侠会长,尊敬的简区长,简主任,因为简区长也是我们自贸试验区的副主任,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2014中国汽车浦东论坛,也感谢主办方给我们一个机会,与各位分享和交流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有关情况。下面我简要的介绍一下和汇报相关的情况。
自去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贸试验区总体体现了平稳开局和顺畅运作,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实施了一批改革的措施,落实了一批开放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推进制度创新,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一是创新投资管理制度,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从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于6月30日正式推出了2014版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调整为139条,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截至7月底,新设的1400多家外资企业中,有90%以上是通过备案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为了方便企业办理业务,试验区内推出企业设立一口受理服务机制,新设内资企业及外资备案企业可以在四个工作日之内取得外资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改革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试验区内境外投资管理模式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一般境外投资可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的备案手续。截至7月底,我们已经办结了65个境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
二是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制度,19项改革措施,平仓单,先入区,后报关,封送即报,自行运输等便利化措施,检验检疫部门也推出了23项改革措施,其中6项作为首批复制推广的创新制度,包括预检验,第三方结果采信制度等。探索建立国际贸易窗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区内贸易便利化的水平。三是深化金融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重点围绕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五个方面
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我们探索建立6项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监管和后续管理,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还有就是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最后一个是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二,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去年根据试验区总体方案,在6个领域18个行业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措施。一共有23项,目前服务业开放了23项均可实施,截至7月底,已经有259个涉及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项目顺利落地,今年6月下旬,国务院又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新的31条措施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
三,深化功能拓展,促进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新型经济发展,结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我们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新型经济三大业态,形成可服务、可持续的功能特色。一是打造总部经济,目前试验区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总部经济企业336家同时我们正着力搭建境外投资服务的促进平台,强化融资、法律、咨询、评估等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不断离岸投资功能,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收购兼并以及对外投资。在试验区打造本土跨国公司的总部基地,同时区内对高端制造业创新,总部经济加生产型分支机构的模式,在区外保留原有的生产实体,在区内设立经营总部,享受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二是发展平台经济,积极搭建金融平台,做大做强传统专业贸易平台,并在区外推出了国内首个前店后库的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此外,我们重点发展进口商品国别中心,推动泰国、俄罗斯等一批以国家为单位的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三是培育新型经济,随着制度创新和功能拓展的深入推进,试验区将成为诸多新型业态的理想投资地,包括融资租赁,电子商务,全球维修,文化贸易,离岸贸易等业务,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与浦东的联动,培育发展新空间。加强与浦东新区的区域联动,结合新区各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功能特色,试验区管委会与新区政府紧密沟通,密切合作,建立对接工作机制,支持并鼓励自贸试验区企业在浦东新区拓展相关的经营活动,一是结合临港新城建设,通过拓展金融服务,贸易功能和文化产业三大功能模块,加强临港地区的联动发展。二是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功能特色,推动在金融服务、亿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联动发展。三是结合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去,旅游娱乐、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力争试验区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在度假区范围内率先复制和推广。
嘉宾朋友们,汽车贸易也是试验区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区内汽车贸易产业始终持续维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2013年试验区汽车进出口额46.9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占上海市比重36%,其中进口额46.86亿美元,增长16%,占上海市的比重为40%,特别是2014年以来,试验区汽车贸易量快速上升,已经达到了21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9%,占上海市的比重也上升至42%。
欢迎大家来浦东,来自贸试验区投资和发展,我们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在抓好制度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功能拓展,加强区域联动,提升用户体验,努力当好国家改革的排头兵,企业发展的服务员,谢谢大家。
刘小勇:非常感谢王彬局长给我们介绍了自贸区发展的一些详细的情况,王彬局长也是我们讨论的嘉宾之一。下面就请出我们这场讨论其余的几位嘉宾:奇瑞集团副总裁兼国际公司总经理周必仁先生,博世中国企业传播副总裁蒋健先生,亚新科工业技术公司副总裁、亚新科国际公司总经理倪威先生,高风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BillRusso先生,有请。
非常欢迎几位嘉宾参与我们的讨论,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的产业,中国汽车在销量成为世界第一之后,正在朝着汽车强国的方向努力,其中全球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是产品的出口还是供应链的全球化的整合,还是海外投资,无论是制造的全球化,还是服务的全球化,都是极具挑战的话题,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自贸试验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背景,会给我们提供哪些机会和可能性呢?让我们来听听嘉宾的观点。首先我想进一步的问问王局长,您刚才讲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这么一个管控模式,具体到操作层面,比如说人财物这几个要素,在区内境外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区外境内,这个地方怎么管控呢?因为企业投资也好,在那赚了钱,在那消费,带回来东西,哪些东西要管控,哪些东西要放开,能不能详细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彬:感谢主持人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一线二线和区内应该是一个综合考虑的情况,我们不能把一线、二线和区内割裂开来去考虑,因为按照总体方案,刚才介绍的是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的管住,还有就是区内自由。一线一般是指进入中国的国境,二线其实就是一个关境,我们现在的改革重点还是放在一线的进入自贸区的国境线这里,因为二线涉及到货物出去的时候,涉及到国家的税收,所以二线还是要管住,但是这次我们提出的是安全和高效的管住,一线和二线主要是涉及到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另外还涉及到现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领域。金融这一块下一个主题会讨论,我可能介绍一下监管部门。
在这次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当中,海关和检验检疫分别推出了非常多的一线放开的改革措施,包括我刚才介绍的先入区,后报关,因为从一线的角度来讲,货物进出区主要是按照进境备案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的,因为海关主要是管货,它不管人,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人财物里面,海关就是管货物的进出,原来是按照进境备案的管理模式,但是原来的这种管理模式和真正的报关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虽然它是叫备案,但是和我们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一样的,备案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形式备案,一种是实质性的备案,原来海关的进境备案管理其实跟报关是差不多的,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企业由于在开展业务当中有一些是货主企业开展的,有一些是第三方代理企业开展的,所以对于这些进境备案的这些货物的信息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第三方,如果你要开展一些国际的贸易,包括中转,包括转口贸易等等,其实在原有的管理制度下,还不是很方便的,所以我们这次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一线。先入区后报关,就是海关允许货物在港区没有做进境备案的时候就可以进入自贸区,然后在14天之内,当你把相关的信息采集清楚之后,再去做一个进境备案,也就是说已经给你14天的时间,你可以先进来,原来必须在进境备案都结束以后再进来,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另外你进入仓库之后可以理货,在这个过程中,对你今后要做进境备案这些货物的品名、规格等等了解得更加清楚,这种情况下再做进境备案就不会退单,准确率就会非常高,通过这样一个改革,既节约了企业操作的时间,也节约了一些相应的费用。另外像检验检疫,这一块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原来都是由检验检疫的一些部门对这个商品进行检验的,这次改革允许采信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目前在自贸区由于推行这项制度跟我们汽车产业有关的,汽车的检测已经采取的采信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结果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据我了解,应该已经有6500多批次的汽车是通过这个错误,涉及到22万多辆汽车,总的来讲可能已经节约了380多万美元的中间费用,所以这项作用也是对我们汽车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的。另外比如说汽车都要做3C的,这个3C在自贸区,你在一线,就是我们现在不用做3C,当你这个汽车出关到国内的时候你再做3C,提交3C的报告,因为自贸区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区域,很多的货物进了自贸区之后,它没有最终决定进到国内还是转口出去,所以之前的有一些许可证,包括一些检验检测等等,其实是可以不做的,因为这个产品可能今后是销往海外的,所以这个是一线放开,对企业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来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选择权就放在企业了。
对于人员来讲,从各个部门来讲,没有特别的管理措施,除了进国境,由边防来管。金融这一块,钱的进出下一个单元,在金融这个主题的时候请我们的同事再给大家做介绍乐观。
刘小勇:非常谢谢王局。下一个我想问奇瑞的周总,因为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国际化的路上也走得有声有色,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奇瑞的国际化的业务开展的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或者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是不是也利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类似于自贸区的特殊的一些政策环境的优势或者路径在做这样的工作?
周必仁:谢谢主持人。奇瑞汽车在国际化上面,从中国企业来讲,我们走得比较早一点,我们2001年在中国上市,同时我们积极地做开拓国际市场的准备,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年出口5千多台,之后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国际部,这几年奇瑞的出口业务增长的还是比较快的,最多的是2012年18.6万台,这个月底累计出口100万台。我一直在奇瑞负责这件事,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欢乐,酸甜苦辣都会有。我们现在的产品来讲,主要的销售是在南美地区、中东、独联体、东南亚,包括非洲,非洲我们是和中非基金合资成立了一个奇瑞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非洲的业务。中国的汽车出口来讲,我们现在虽然有一定的量,今年能做到15万台,有一些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伊拉克、乌克兰等等,都是我们比较好的市场,乌克兰最好的时候一年就3万多台,现在变成零了所以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今年的出口只能在15万多台。
从我们自身的体会来讲,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说是走出国门,但没有走出市场。我们现在看这个企业在做,做得比较好,在你那挖几个人,大家都来做出口的业务。实际上你很难做得久,从汽车出口来讲,你要在另外一个国家,首先要做好售后服务,这是简单的一个道理,也许我们有的企业不一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再一个,企业对很多国家来讲,都被列为支柱产业,像我们国家很多省都是这样,各个省都在争前恐後的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它要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就会采取很多的关税和非关税的一些措施来保护它的汽车产业,这实际上也使得中国的汽车企业走到其他国家的话,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还是整车出口,因为整车出口很难,要交关税,很多国家还征收其他的一些税,比如说巴西在2011年的时候对进口车额外征收了一个税叫IPI,国内生产的车只收13%,对进口车征收43%的税,增加了30个百分点。中国如果要出口到巴西,市场的价格大概要乘上3-4倍的关系。所以要在中国制造,实际上我们劳动力传统的优势已经失去了,中国的成本也在增加,所以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大家把价格压得很低,质量做得很差,就没有竞争力了。
再一个,中国的汽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市场把握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的车厂,我们是针对国内市场去开发车,开发完以后就拿出去了,大家要知道国外汽车行业的法规跟中国要求不一样,自然环境不一样,驾驶习惯不一样,等等很多的不同,如果简单针对国内市场开发的车,尽管国内地大物博,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海拔高度也差别很大,但是毕竟跟很多国家的地理环境上差别是很大的,你把车简单拿出去的话,车是在动态过程中使用的商品,所以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来在国内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国外可能就发生了。所以等等这些,我们必须要针对国外市场,我们是五同步的原则,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我们提炼了以后作为我们产品开发的输入,同步语言,同步开发,同步实验,同步认证,同步上市,这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即使我们现在在五个国家有合资和独资的公司,对我来说体会很深的是,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中国员工和国外员工的很好的融入,除了语言之外,我们出口的国家,除了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语言有很多,本来我们请一个专门的西班牙语的翻译,中国人说话能翻译出70%的准确度就不错了,对方回答你问题的时候,再一个70%的话,其实就是49%的准确率,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中国和国外在文化,包括语言等等方面的融入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如果要真正走进市场,融入国外市场,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另外一个话题,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自由贸易区,比如我们现在在巴西建了一个工厂,这个月底就要到巴西去,这个工厂要投产了。巴西有一个地区叫关税联盟,叫南共体联盟,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委内瑞拉,我们在巴西工厂当地生产的车,如果能够达到关税区里的要求的话,可以零关税出口到周边其他的国家,巴西是我们试点的一个地方,我们以前在乌克兰生产的车,我们国产化之后的50%可以零关税出口到俄罗斯,我们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由贸易区做的一些工作,谢谢大家。
刘小勇:谢谢周总,接下来有请博世中国的蒋健副总裁跟大家交流,我想问一下博世本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博世在整合全球资源个,在平衡本地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这些方面,您觉得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的经验可以跟我们国内的企业分享一下?
蒋健:谢谢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其实我今天来的一个很大的目的是向各位专家学习的,不过对自贸区,特别它的前身保税区,其实我个人是很有感情的,我的上一份工作,我们的公司总部就在外高桥保税区,我在那边上班超过10年的时间,所以简区长当时我们都在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立地区性的研发中心,落户在外高桥保税区,我个人都参与,之后又经历了很多的直接的参与运营,这其中也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有很多好的优势的地方,其实在运营当中也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等等,我们看到自贸区的实现,去年自贸区实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外高桥了,但是也是非常有感情,我觉得这是一个进一步的提升,因为事实上在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一个生产性的企业,所遇到的一些便利也好,曾经有很多便利,但是随着这些企业的性质的一些变化,而带来的新的一些挑战,陆续的我们看到自贸区正在想办法能够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个人想说的一点,我们自贸区的设置来讲,对企业零部件行业,其实我们都在学习,看怎么进一步可以在里面帮助我们提升在中国的发展。
博世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公司,但是我们在中国其实历史非常悠久,1909年就开始在中国设立贸易代表处,所以事实上算起来100多年的历史,博世在中国的定位非常清楚,我们是一家具有德国DNA的中国企业,博世中国就是在中国为中国,这是博世中国的定位,当然我们有很多的从总部来的,从德国来的一些技术上的优势和积累,但是这是一家定位在中国为中国的,具有德国基因的一个中国公司,我们积极参与中国汽车的发展,为中国本地企业,中国的汽车市场是我们非常努力的方向,对于自贸区的设立,我们也做了一些调研,我们目前有几个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些新的思路,第一个方面,博世在自贸区的前身外高桥保税区就设立有企业,那些企业主要从事零部件的进口,主要还是以贸易为主的企业,一些进口的部件,通过这个企业进过来,在保税区,以后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从区内进到我们的国内。刚才听到王局长的一些介绍,我们看到将来自贸区的运作里面,可能有更多的便利,通关的效率会更高,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这是一个。
第二,博世还做很多服务,比如说我们在欧洲已经不仅仅,现在汽车有很多安全的服务,这个车如果出了事故,自动会拨打呼叫中心,通过呼叫中心,然后来组织救援,寻找周围的医院进行救援,博世在欧洲已经有这样一个运营中心,这个中心在英国的利物浦。这样一个模式随着将来在中国在我们汽车的服务的加强,类似的需求也存在,甚至于这个类似的呼叫中心我们的定位能够服务中国的整车企业,我们可以不仅仅是卖我们的硬件设备,我们也可以卖我们呼叫中心的服务,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研究,呼叫中心如果一个外资企业独立办呼叫中心,如果要去申请电信的一些运营资质的话,目前来讲政策是有障碍的,我们也看到在自贸区里面这是有可能突破的,这一点来讲,我们也是非常有兴趣来进一步探索这方面,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企业,我们又涉猎有一些增值的对车主的呼叫中心的服务,我们在自贸区里面也是有机会可以做的。
另一块,我们也研究看到,刚才王局长也提到,就是一些设备的维修,在大型设备,因为博世不仅仅,因为汽车是占到我们零部件,占到我们公司销售业务的60%以上,但是博世还有从事工业设备,特别是我们博世力士乐是我们全球领先的液压设备的生产商,有一些大型设备,在亚太区能够建立一个维修的基地,这个我们觉得自贸区也有相应的优势。
第四,总部,特别是金融的便利性,让地区总部真正实现地区总部的特点,我前一家公司当时在设立总部的时候,有很多的设想,但是地区总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调拨功能完全自由化的实行,这个以前是难度非常大的。我们也期待自贸区在这方面能够为总部经济提供多大的舞台。
所以从博世的角度来讲,我们这几块是我们对自贸区有不少的期待。我先说这些。
刘小勇:感谢蒋总,你刚才说的呼叫中心,其实自贸区的几大业务板块里,服务板块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甚至于还重于制造板块,你想象的呼叫中心如果能搁在自贸区里,是不是能够把全球的呼叫中心都能做一个整合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蒋健:呼叫中心的服务确实是将来,因为王侠会长也在这里,汽车行业是一个牵涉面非常广的,除了制造、销售,还有服务,这一块的潜力非常大。
王侠:我来回应一下讲话蒋总的一些题目,自贸试验区去年的服务业开放23条措施当中,其实有一块就是增值电信业的开放,增值电信业当中其实是7项开放举措,7项当中有一条就是呼叫中心,允许外资控股,这条已经是可以实施,而且已经有企业落地了,所以这块我们可以跟蒋总这边再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看看你们的项目是否能够适应在自贸区落户。另外今年31项新的服务业开放的举措当中,因为今年不只是服务业开放了,还包括一般制造业的开放措施,这里面又有了两条新的,跟我们汽车产业有关的,一个是汽车电子总线的网络技术,还有一个就是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器,这两项的研发和制造也是开放的,这个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一查,所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当中,汽车产业这一块已经有了若干的开放措施,我们相信在明年或者若干年之后,随着一般制造业的开放,汽车产业也会成为自贸试验区开放的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
刘小勇:非常感谢。下一位嘉宾,亚新科公司的倪威副总裁,亚新科公司主要是以零部件业务为主的,它的出口业务也做得相当不错,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亚新科的零部件出口的情况?刚才奇瑞的周总说了,整车的出口是比较难的,关税的门槛比较高一些,您感觉零部件出口是不是相对容易一些呢?或者你们出口的主要路径是什么?是不是也需要像自贸区这样的一些尝试和可能性给你们提供一些选择?
倪威:今天我坐在这儿,奇瑞和博世都是我们亚新科的客户,我们在国内给奇瑞供货,一部分零部件也随着奇瑞出口,我们给博世全球14个工厂也在供货,大概两周之前,我们还被博世公司评选为全球的优秀供应商,这是我们连续第四次给博世公司供货以后获得的这个殊荣。
亚新科在国内,我们大概有10家工厂,现在我们一年的国际业务大概是8千万美元,其实我们在这里谈的中国汽车产业,我个人认为还是问题,中国汽车是一个大国,但是仍然不是个强国,强国的定义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对我来说,我认为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看全球的汽车强国,这些强国我们都可以隶属一些这些国家很重要的零部件公司,无论是在北美的德尔福、麦格纳,比如说德国博世,但是我们今年刚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做了1千多万,今年可能2千多万,今年还是全球第一,但是我们中国自主的零部件公司,一个是总的销售额数量,规模上还是比较小的状况,再一个如果我们看到全球其他的零部件公司,因为在全球都有建工厂,都有建研发中心,在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当地供货,但是目前我们中国的零部件工厂,绝大部分都还只是在中国,中国市场很好,我们也给中国供货,这样是令人感到很振奋的事情,因为量很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汽车产业放在全球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会发现,由于零部件本身比较弱,导致我们整车的国际竞争性可能也是比较弱的,这也是为什么要谈如何提升在全球领域的竞争力的问题。
亚新科在1998年开始做了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十几家公司从集团层面要推进我们给全球的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主机供货,这个事情现在回忆起来这个历史,应该说对于提升,作为一个中国零部件工厂的全球竞争性这一点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目前从我们1998年开始到现在,过去10几年的时间,现在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有很多,一个是我们中国零部件工厂整体的质量跟全球的优秀供应商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我们的制造成本,尽管我们现在采取很多办法,无论是精益生产,六个西格玛等等,在试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实际上我们的制造成本在不断的攀升。成本跟质量又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的情况下,我们在开发方面可能就会比较掣肘,产品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在出口零部件过程中,虽然我们一直在推行给主机市场出口,包括全球主机市场,但是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全球竞争性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其实是逐渐在削弱,如果我们的产品放在全球范围内,无论跟东欧,跟印度,甚至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竞争性在削弱。这点一直是一个非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也在考虑,比如说作为中国的一个零部件厂商,我们也试图在国外建工厂,在国外避开比如相关的关税,甚至一些物流的成本问题,实际上这个工作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点的推进。目前比较多的方式,从贸易来说,还是在中国生产,出口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我们今天讨论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事情,让我想到,因为我们现在在中国很多零部件厂在出口的时候,很多原材料还需要进口,比如我们有一个工厂是做橡胶件,这个原料都是从马来西亚和越南进口的,产品又出口,最终我们要出口到欧洲和出口到美国。这方面其他的一些零部件公司,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利用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是不是也有可能,比如说我们在自由贸易区里进行一部分工艺的工厂,来料是进口的,我们要负出口,这样的话是不是有可能降低我们的制造成本,最终可以增强我们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在全球的竞争性,这点是我们目前在努力探索的一件事。当然这方面我们正在开始做,今天也感谢我们贸促会组织这个活动,今天可以跟各位专家学者来探讨这个问题。最终的目的,我想从汽车零部件来说,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我们的竞争性,这的确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包括我们的汽车产业能不能具备全球竞争性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谢谢。
刘小勇:谢谢倪总。下一个是高风咨询公司总经理BillRusso先生,这位先生中文也说得挺好,您可以选择用哪种语言回答都可以。我想问的是,您作为一个专业的咨询公司,从您的角度看,中国的汽车产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究竟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像自贸区这样的实践,对我们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会带来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
BillRusso:谢谢刘先生,我的英文比我的中文好,我应该说英文。首先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在中国已经待了十年了,我一直在汽车领域里工作,有23年的历史了,我一半的人生都是在汽车行业里工作,我集中关注的就是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我在汽车这个领域里,作为一个资深人士,我也直接为克莱斯勒工作的15年,这也是2004年我来到中国的原因,我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就是建立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平台,而且是为中国制造,为世界制造的一个平台,如果你们想在中国发展企业,那么你在这里所做的投资就不仅仅是为中国市场做的投资,而是一个世界层面、世界眼光的投资,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试图建立起在中国的一个出口平台。
中国汽车制造业有30的年的历史,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建立是1984年,是上海大众,之后北京吉普也建了一个合资企业,这是启动了中国汽车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30年。今天我们看到了,十年的时间已经让中国发展成为150-200万,今年要达到2500万的市场,去年大概是2300万的量,十年增长了十倍,这个是很惊人的增长速度。中国从发展的市场角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供应角度来看不是这样的,这个市场不是非常高效,结构也不是非常优化和理想,没办法建立起一个出口平台。如果中国汽车想要领先的话,从消费者的角度是这样的,但是还需要更好的利用这样的一个规模,这个规模世界上是没有对手的,你要这样才能够获得全世界的市场,这不仅是整车,要生产并且出口整车是不容易的,因为运输成本很高的,比如说这种关税成本,这是太高了,所以让中国整车向全球出口是难以想象的高价格。但是可以建起这些车的零部件,应该是今天就应该建立起来,想都不用想,我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见到这样一个大的零件出口的平台,主要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出口平台。在十年前,浦东还没有多少建筑,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上海人,我上一次来上海的时候,看浦东还什么都没有,现在浦东已经这么生机勃勃,所以十年时间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可见它的发展速度,可见中国未来的十年里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中国不断的去实验,并且尝试新的改革,一定也能够带来同样震惊的机会。
中国自贸试验区也是一个试验,来寻找出一种更高效的解决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的做法,这些问题就导致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汽车出口国,而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了,但是还需要有一点,中国不仅是消费大国,而且应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汽车出口大国,即使不是整车,至少是配件,我相信未来十年里面,中国的现代汽车一定会出来,有可能是奇瑞,有可能是其他的公司,但是真正像中国的现代这样的一个企业能力建立起来,能够真正和全世界其他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在新兴市场里进行竞争,我觉得中国的价值主张,今天是能够在一些新兴市场里面工作,因为一个价值主张可能在中东,可能在东欧,在非洲,在东南亚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要成为一个全球的公司,你必须要能够同时和成熟的市场里面进行竞争,和大众竞争,和现代去竞争,这样能够更加创新,并且建立起一个无缝的互动的做法,能够和技术中心进行合作,这样能够提高中国的,不仅它的价值主张在成本上,而且在技术上,在质量上能够进行竞争,因为中国有能力提供这个内容,比如说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电子技术,先进的电子动力总成,中国的动力总成,电子产品,安全产品,这是中国的三大弱点,他们把全世界的技术带到中国来卖,因为还没有非常先进的一级的供应商能够达到这样的供应水平,所以这就是中国的汽车行业需要关注的一点。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像博世、德尔福、阿帕奇这样的一级供应商,我说的这几个品牌没有一个是来自中国的,所以要能够建立起一个全球的汽车领域的话,他们需要的模式和中国今天汽车发展模式不一样,他们经过的相当一段时间去发展的,在美国一百多年前,韩国25年前,日本50年前,它们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垂直整合的,最早他们原先是什么都做的,一级供应商最早什么都做,最后他们把很多技术外包了,成为一个一级供应商,他们最后只集中做自己最专注的一个技术,这个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没有发生,中国的很多配件公司,只是来自于世界各地技术的配件整合工厂,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供应商,这些外部供应商还没有非常高效的整合在中国汽车的供应链里面,像我们自贸区里面,就会看到有很多技术很容易的进入到中国,更高校的进入到中国,整合到中国的产品里面,然后将这个技术进行市场转让,这是一些观点能够有助于这个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我觉得如果我们看到未来的一个发展的情况的话,我们觉得国外的跨国公司也能够从中国的一级供应商的崛起中获利,同样的还有中国的企业和整车厂,而且也能够有利于外国企业在中国进行汽车的组装,它们不需要面对同样的比较高额的出口税的负担。刚才倪先生也已经提到了,他的产品中有大量的能够,他可以在自贸区里面进行建立,并且向海外进行出口,看到了好的机会。
我这里有一个清单,对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和国际的汽车制造商来说,他们要做些什么,把中国市场作为更中心的地方来开展自己的业务,比如说中国的制造商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主张,他不能仅仅以生产廉价产品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你必须要打造自己中国的价值主张,这就需要中国的公司,在安全,在燃油经济性,在动力总成方面有更强的能力,另外还要有更好的差异化的能力,我觉得对于中国的行业来说,你必须要展现出自己有这个能力,在某些领域能够做到领先,比如在汽车电子方面,在中国人们用移动设备的方式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不是可以在这些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的能力。国际汽车制造商,他们现在不太有兴趣说在中国建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出口,现在有一个五十五十的要求,有了自贸区之后,这个要求就可以不用去操心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国际的汽车制造商,他们一定愿意花很多的资金在这里来投资,所以我觉得自贸区对于国际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还有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你如果有好的供应链,能够提供出这样的汽车金融的服务,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力。这是我比较关注的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未来十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的转变。
刘小勇:听了BillRusso先生的发言,我感到很振奋,因为他坚信中国的汽车出口应该也是做到全球最大,我想他能够坚信这点,我们更应该相信这一点。刚才王彬局长前面在发言的时候也谈到了,自贸区入住的汽车企业已经有超过100家了,其中进出口的业务也非常可观,但是好像其中进口的量大于出口的量,能不能请王彬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入住的这些汽车相关企业,他们现在都在从事一些什么相关的业务?经营的状况怎么样?给我们再讲一讲。
王彬:我在我最早的介绍当中,我讲了一点汽车进出的一些数据,刚才主持人提到一个区内运作企业,目前自贸区从事汽车零部件和整车销售的企业已经有大概700多家,今年自贸区新成立之后,新设的这些相关类型的企业应该是43家,在介绍我们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我们所采取的备案制管理,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后,新设的这些零部件或者整车销售企业都是采取的备案制管理,是进一步简化了企业准入的操作。这些企业当中绝大多数还是汽车零部件的一个采购和销售,因为自贸区原来最早的是保税区为基础,不管是原来的保税区也好,还是现在的自贸试验区也好,原来的这些功能,特别是跨境业务的功能,都是保留的,因为保税区的特征、物理条件决定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或者整车销售商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做汽车的展示,还有采购、分拨,这个在自贸试验区都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而且它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跨境,这个货物可以实现保税状态的展示、销售、分拨,有一些企业也在自贸区做培训业务,设展示厅的同时做培训业务,比如说在外高桥,有汽车产业园,保时捷公司就在外高桥搞了一家直营店,面积是超过15000平米,今后国内的其他的4S店都会以这家店为模板,这当中又搞了8500平米的培训中心,进行一些技术和售后的培训,所以自贸试验区可以把这些展示、销售和培训业务整合在一起。在洋山保税港区,有20多家世界知名的汽车厂商,在洋山做汽车展示,还有汽车分拨,包括零部件的分布,我们刚才讲到的相关监管部门的一些便利化措施当中,因为对汽车这种货物来讲,有一个特征是多批次的,但是小批量的,所以海关的创新政策当中,就有一条,可以分批次的先出区,然后集中的去报一次关,这也是像汽车这种,特别是高档汽车,是多批次小批量运作,是非常符合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自贸区,原来就有一个我们汽车的销售服务的平台,它是把通关、报检、仓储物流以及服务整合在一起平台上,为企业进行服务。通过这个平台,每年大约服务有7万多辆汽车,占整个上海市汽车上牌总量的30%,这一块我们还在进一步加强,在推出相关部门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同时,我们还在引进一些服务于汽车的服务机构,比如说汽车的一些检测中心,质量检测的中心,还有就是公安的交警总队下面车管所的机动车登记注册的机构,还有就是税务,税务当中车辆牌照税,我们的征收点,通过把这些服务机构也引进到区类,贴近企业,提供一线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贸易便利化的举措,提供系统的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汽车行业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
刘小勇:非常感谢,自贸区带给我们汽车行业主要的机会,一个就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机会,可能下一场要着重讨论,一个就是王彬局长刚才强调的这种贸易的便利化带来的特点效率、方便性这些方面的便利,还有一点就是对境外投资的便利性,我想问一下奇瑞的周总,奇瑞在境外投资这块,“走出去”有几种方式,除了产品出去,在境外投资这块的规划和现在实际操作的情况怎么样?
周必仁:刚才讲的汽车如果纯粹的是汽车制造并且出口出去的话,现在是难的,我们现在启动了在国外投资市场,实现当地化制造,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现在在国外有几个合资公司和独资的公司,真正奇瑞公司真金白银出去投资的目前是巴西工厂,我们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这个月底我们将开始试生产,目前要做的是三大工艺和发动机、变速箱的生产,这个也是为了覆盖周边的南共体联盟的国家。从长远来讲,我也很激动,刚才BillRusso先生说了,中国很快会出现现代这样的企业,能够跟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竞争,中国的出口量会越来越大。现在很多区域要在那里增加,必须在那里进行工厂布局,当地化配套生产整车,配套零部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市场,我们现在第一步是在巴西先建立自己的工厂。
刘小勇:您在境外投资,因为以前是有一个审批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感觉到流程的复杂性?因为现在自贸区在境外投资方面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五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原来看上去很复杂的事,您觉得这个吸引力怎么样?
周必仁:原来是非常复杂的,商务局到商务厅,再到商务部,发改委系统还要批,现在备案制比较快,但是总体上花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将来如果在境外投资的话,如果上海自贸区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我们肯定会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现在我们在上海自贸区已经有所动作了,我们跟中非基金有一个合资基金叫奇瑞海外合资有限公司,除了奇瑞在非洲的出口以外,还在全球做一些贸易方面的业务,率先已经在自贸区注册了一个公司,注册的手续正在进行,应该很快就能完成,是我们奇瑞公司第一个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公司。
王彬:我对周总的问题做一个回应,自贸区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们整个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备案的管理办法,就像周总刚才介绍的,原来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受到两个部门的管理,一个就是商务部门,一个就是发改部门,商务部门管的是境外投资,就是办企业,发改企业管的是投项目,还有所不同。周总原来到巴西其实是办公司为主,今后这个企业在对外投资当中还会碰到投项目的,那就更复杂了,投项目就涉及到发改委的管辖,特别是对当中1亿美元以上的,原来的规定是1亿美元以上的境外竞标类和并购类项目,都必须要到国家发改委拿条,有很多这种竞标和并购案例都是由于我们的投资主体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小路条,而丧失了海外投资的机遇,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拿到,资金什么时候能拿到,协议什么时候能签,这都是未知数,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就是把两套系统,不管是办企业还是投项目,全部集中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来履行,把原来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我们境外办企业其实基本是没有什么金额的限制,境外投项目,我们的管理权限是3亿美元以下,自贸试验区的资金已经有65个项目投出去了,超过16亿美元,其中就有两个汽车项目,这两个汽车项目都是上汽集团的,一个是投在阿联酋,中东的销售公司,还有一个就是投在智利,是一个南美的销售公司,我注意到刚才周总在之前发言当中讲到了中外文化对汽车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困扰。我们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的参与,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境外投资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我们第一块主要内容就是为境外投资的这些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和代理的服务。另外,我们又整合了社会上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保险机构,包括行业协会,整合到我们的平台上来,共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综合的服务。这个服务我们还有竞价机制,如果我有这样一个标的,这些参与的机构都会竞标,竞标之后以最好的服务、最低廉的价格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所有的服务,如果说今后我们的汽车企业走到国外,它对当地的法律,对当地的会计服务,包括当地的注册环境、投资环境等等不熟悉,就可以通过这些专业机构来帮它提供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包括语言之间的一些交流困难,都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来为企业提供这样一个服务。
刘小勇:谢谢王局。蒋总,我想问一下,您刚才也谈到博世跟自贸区的特殊的渊源,因为博世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在探讨自贸区的这种业务模式的时候,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的时候,总感觉到你最好是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公司,就是你有很多东西,买是全球采购的,又卖到全球去,如果是一个单向流动的业务模式,比如说是从国外进来的,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你在园区内自我消化自我循环,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目的最终要到境内关内来的话,还要牵涉到入关的问题,博世在这方面是不是能够有更多的优势?或者博世在全球物流配送,包括供应链的整合过程中,它是不是很多的已经运用了这些在世界各地的类似于自贸区的一些优惠的条件?
蒋健:作为跨国企业来讲,其实对各个自由贸易区以及自由贸易协定都会有很深的研究,比如说东盟自贸区,这样的话根据这些研究,因为在东盟区里的一些税收都是零关税的,在一个跨国企业,往往在这些基础上,尤其是一些新的生产基地产生的时候,在选址的会有考量,这样的话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但是我想讲一点,从最早的保税区开始到现在自贸区,其实有很大的沿革。我在以前的工作经历里面,确实也是有对在保税区的经营情况有一些,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那个是在90年代的时候,因为企业有平衡外汇的作用,当时的时候,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的比例非常大,包括几个整车项目,比如上海通用项目,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因为说上海通用要投产,需要很多的设备进口,动用了很多的外汇,上海通用必须要平衡外汇,所以当时它就在保税区里设立了一个零部件企业,这个企业设立的初衷就是这个企业是完全出口的,大部分原料也是在外面来的,保税区里加工做完,然后出口,换取外汇,来平衡上海通用需要的外汇的压力,当时最初设立在保税区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便利,因为它的原料大部分也是从外面进来的,做完以后出口,又方便,又便利,又好。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外销的订单减少了,但是国内市场起来了,当时在外交部保税区的加工企业面临一些问题,它的内销比例越来越大,外销可能只占10%、20%,随着供应商的本土化的开发,供应商也是中国的,使得它的制造非常复杂,有时候管理不善,万一管理不是那么精细的话,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个也是保税区后来,因为这些企业都变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贸易形式,但后来又变成以内销为主了,在保税区反而有时候不方便了。我觉得自贸区的成立再一次给在区内的,尤其是时间比较长的制造业的业态,它们有一些机会重新来审视怎么样更符合它们的一些情况。
另外,我还注意到王局长讲,自贸区将来在一些展览展示方面的便利,其实我当时在外高桥保税区碰到不少问题,比如说我们是一个亚太区的总部,我们汽车行业经常会有改装,把一些新的技术装到一个车里面去,那个车得进来,首先进来也不方便,因为这个不是标准车,这都是在国外人家很多工程师完全改装了,壳子可能还是原来的壳子,但是里面都改了,进到保税区,出关就有问题,我们这个车要拉到奇瑞给奇瑞看,从保税区出去又是问题,但是这个车以后还得要回,比如在美国做的或者欧洲做的,全世界就有两辆,到时候还要回去,这个非常复杂,虽然当时我们是在一个保税区里的企业,但是这些问题每次都是头痛得不行,我觉得自贸区能够有更多的便利,这些企业,尤其是总部设置在自贸区的话,有些需求还是一样,像零部件行业的有些需求还是有。自贸区的一些政策的话,能够允许它有更大的空间来尝试这个东西。我是非常期待,因为确实以前是有非常切身的一些感受,特别是从90年代到现在,零部件的变化非常非常大,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自贸区的设立确实为这些企业又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刘小勇:刚才蒋总提到一个展览的事,其实如果按自贸区的功能,我们现在国际车展动不动上千辆车,有很多都是概念车,展几天之后还要拉回去的,以前就很复杂了,要先进关,再要出关,如果在自贸区里做这个展示的话,即使做短期的也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保税区有一个叫先进区后报关的政策,先进来了再说,进来了三五天之后又走了,是不是连报关都不用报了?
王彬:这个概念还不太一样,自贸区,原来的保税区,区内是存储状态,而且时间是不受限制的,作为特征来讲,展示是没有问题的,自贸区又在这块展示上做了提升,我们可以看总体方案当中说,允许在区外特定区域开展保税销售活动,我把这个展示延伸到区外去了,原来这个展示必须在铁丝网里面,是只展示,而且是保税的展示,因为自贸区也好,保税区也好,在区内的展示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有一些你想展示或者你展示之后想销售的,如果说到一定期限,你想退运海外了,或者区内展示卖不掉的,就增加了一个退运海外的渠道,原来如果你要出去展示,必须交了关税之后才能出去,举个例子,有一个很名贵的表,这个表不一定卖得掉,这30%、40%的税已经交掉了怎么办,我们现在自贸区在原来区内保税展示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在特定区域进行区外的展示销售,如果说我这个表进来之后,是保税状态出去的,这个表卖不掉,我还可以拿到日本、美国去卖,可以退运海外,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汽车这一块,从自贸区区内走出去,走到区外办展会,这种形式是很少的,一般汽车都是从口岸,直接申请展会资格,申请了展会资格之后,汽车直接从口岸走,它有专门的展示的报关流程,纯粹从区外汽车展示来讲,不一定从自贸区走,直接从口岸,只要办展会申请,海关专门有对汽车展会汽车相关的临时展览的手续,在区外也是很便捷的,所以区内一般是常年的展示或者销售。
刘小勇:谢谢,倪总,亚新科这个企业因为它的业务不局限在中国,您给它的定位,它是一个中国企业还是一个跨国企业,它在海外是不是也有投资?它的出口业务和全球业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方面的问题呢?
倪威:亚新科总部在中国,但是投资方是外国公司投资的,我们总部的员工99%全是中国人,第二,我们目前所有的工厂都是在国内,有的是亚新科的独资厂,有些是亚新科跟中方的合资企业,亚新科的全球化,刚才提到1998年我们开始了出口,但是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的提升全球竞争性。因为我们作为零部件公司,随着整车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们也在进行全球化,比如刚才周总提到奇瑞在国外建厂,我们卡车的客户,比如潍柴在国外也在建厂,我们也随之在国外建厂,提供零部件的支持。
第二,我们以前也走过弯路,试图在国外买工厂,但是后来很不成功,现在采取的一般做法,一个是我们不太会考虑在国外所谓建立一个,平地起高楼的做法我们不太考虑,一般的做法还是对国际上的一些公司,特别是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分析的基础之上,可能还是要采取参股的做法,也不一定都要买下来,参股一定的比例,这种做法目前因为利用这些公司在全球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在全球他们有一些客户资源,慢慢增大我们全球化的能力,中国的企业在兼并跨国公司的时候,或者兼并国外企业的时候,我们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这方面其实也走过很多弯路。包括反过来,外国公司对于一个中国企业去兼并它,这点的阻力也是很大的,所以现在我们也不断的在探索,一步一步的做这件事情。但是从长远来说,随着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化,我们在国外建厂,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其次第二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股,从小股到控股这种方式,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全球化可能是一个正确的道路,谢谢。
刘小勇:非常感谢,下一位嘉宾我BillRusso先生,您是我们在座唯一的一个国际友人,给您一个特权,您可以就您所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问题,您可以问我们王局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想要跟他交流吗?
BillRusso:我想先谈两三点想法,然后再提问。我们看全球的汽车行业,我们超出中国的范围,我们发现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汽车企业需要把这些专有技术引入到中国来,另外也需要建成这种战略合作伙伴,比如说和一线的整车厂商,或者拥有中国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的整车厂商。在21世纪,汽车行业需要建立这种跨国境的战略联盟,我相信像自贸区这样的地方,能够帮助中国的车企和国外的一些车企能够建立起这样的联盟。我在中国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联盟。现在很多的汽车企业都在大力的拓展自己国内的市场份额,有的就直接是通过收购的方式,当然我知道建成这种跨境的战略联盟不太容易,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是还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说日产,还有塔塔,这也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司来收购兼并一个好的发达国家的车企,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如此,这都体现了这样的好处,因为通过收购,让这些国内的车企获得了更多这方面的技术,还有像东风,不一定是收购,但是是战略联盟的方式。
接下来我要问王先生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自贸区看作是一个孵化器,或者说是一个创造更好的环境的计划,不仅仅有助于发展国内的汽车市场,同时也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更多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你们怎么样来实现,怎么样来打造这样的环境,怎么样让自贸区成为一个好的孵化器?我们会不会在自贸区里看到一些合资企业的实例?
王彬:谢谢,这个问题好像比较大,因为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涉及的面比较多,从自贸区的角度来讲,一个就涉及到准入方面,也就是投资管理领域的改革,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2013年的服务业开放和2014年的服务业开放当中,2014年涉及到两项汽车行业的开放措施,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汽车合资的制造厂,目前还是中方控股,有这样一个要求,股比的限制,这一条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在今后的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当中,能够形成突破,这个也是我们要向国家部委去争取,因为中方控股和外方控股涉及到是不是真正的把一些核心技术带到中国来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觉得从准入的角度来讲,自贸区下一步也是在这方面要积极的争取。另外在准入方面以外,我们也通过建立更多的贸易便利化的措施方面,为汽车企业提供更好的通关服务,提高它的效率。
第三就是售后和企业之间的保障,因为在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当中,也有一块核心的内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我们现在也在拟定一些操作的办法和一些制度的设计,另外我们也通过一些功能拓展的打造,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一个就是汽车的维修,在自贸区现在维修可以有两类,一个就是保税的维修,一个就是非保税的维修,目前除汽车产业以外,其他的一些电子产品等等,已经在自贸区开展了多样性的保税或者是非保税的维修业务,从功能的设定,从政策上来讲,如果说这家企业有占比比较大的跨境的汽车业务的话,其实在自贸区做跨境保税的汽车维修是具有优势的。还有比如说融资租赁的功能,融资租赁公司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经吸引了400多个公司在自贸区入住,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最近汽车的金融租赁公司也纷纷的想进入自贸区,除了汽车金融租赁公司,我们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消费者的B2C的融资租赁业务之外,我们还有B2B的经营性的租赁业务,也都可以在自贸区开展的。也通过这种银行信贷以外第二大经济杠杆这种功能,为我们整个汽车行业提供一个融资的渠道,所以整个自贸区如果说想形成这样一个孵化器的话,是在准入方面,在贸易便利化的方面,在售后服务的方面,在知识产权方面,以及在其他的功能方面,还有包括我们下一轮可以谈到的在金融政策方面,其实自贸区也有非常多的有利于企业今后资金流动,包括境外融资的这些政策,还有就是对特定行业,今后自贸区也有一些政府财政的支持政策,我觉得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另外不光是自贸区自身,可能也要与区外对汽车产业也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联动,特别是我们跟浦东新区之间,有一些研发类的、总部类的,可以放在自贸区,有一些生产性的分支机构,我们也可以借助新区的相关优势,我们可以联动,一起来做大整个汽车行业。谢谢。
刘小勇:非常感谢王局。我们还剩几分钟的时间,我想给在座的一直在专心聆听的观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们台上的嘉宾提问。
提问:你好,我是选车网的,我想问王主任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自贸区零部件企业可以设独资的,那么整车企业可不可以在这设一个独资的企业,把厂搬到内地去什么地方?比如说我在开发区设的企业,我把企业搬到芜湖去,因为芜湖有奇瑞,奇瑞那有很好的配套体系,我在那做可不可以?谢谢。
王彬:外资的话,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设立合资的汽车制造厂商,必须是中方控股的,所以我说我们下一步在自贸区,我们力争的就是在这一块业务上是否能够形成突破,也就是突破外资的51%的股比限制。
提问:你好,我是来自于西班牙异地达公司,我们做汽车技术服务,我想问周总个问题,我们在西班牙和巴西跟奇瑞公司在这方面有技术合作,我想问一下周总,刚才周总提到过我们已经走出国门了,但是还没有踏入当地的市场,我是考虑我们车辆已经出去了,生产已经出去了,我们当地的技术可能是第二只脚,如果也能够踏出去的话,就完全能够走入市场,所以我的问题是,你们是不是有计划在海外也建一些研发中心?像现在合资汽车公司一样,像大陆也在不断的新建研发中心,谢谢。
周必仁:对于中国的汽车走进国外的市场,除了刚才讲的,实现当地化生产以外,海外的研发,海外的金融公司,这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奇瑞公司来讲,因为我们目前出口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很多的事情只能一步一步的去做,但是我们会以开放的心态和所有能够帮助我们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说,我们肯定愿意合作。
提问:这也是问王局的一个问题,我叫墨菲,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我知道您之前已经谈到了,我很抱歉还要再提一次,能不能说得在具体一点,就是突破,讲到车企的合资企业的突破,中方要控股,我的理解,现在是50-50,在汽车行业这样的合资公司的规定方面,会不会出现40-60、30-70这样的比例,以及实现这一点的时间表,我想问一下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这样的突破?谢谢。
王彬:谢谢,汽车行业整车制造的股比限制,我个人认为也是跟我们原来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包括它的发展历程有关的。真正的股比其实对中方外方来讲,可能大家都希望控股,但是目前的规定还是中方控股,到底是四六还是三七,如果是开放,一定是大家双方协商来确定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因为这个也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我们平时在接触当中,有很多外资的汽车厂商,他们想进自贸区,他们也提出了是否能够形成外资控股的结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的申请过程中,我们曾经也设想在这一块是不是也能够形成突破,目前看来,条件还尚未成熟,在下阶段,我们还会继续的跟国家有关部门去协商,在今后看看是不是有突破的可能性,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也不清楚,因为相关的管理权限并不在上海,谢谢。
刘小勇: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讨论,对于自贸区这个新的话题,我们在座的都是重量级的权威的嘉宾了,但是还有一个更重量级的更权威的人,今天他没有来,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习总书记,他对自贸区的描述是这样的,他说上海自贸区要把制度创新作为一个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作为着力点,努力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牢牢把握高标准投资规则,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我想他对自贸区的描述应该是最权威的了,对我们中国汽车企业来讲,国际化是做大做强,提升国际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国际化之路又离不开引进来和走出去,离不开全球的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供应链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的投资规则、经贸规则的精确理解和把握,上海自贸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综合实验室,为国家提供制度创新样板的同时,也在为我们汽车企业提供一个极富想象力和可能性的国际化的试验基地。虽然自贸区从挂牌到现在才一年的时间,好多管理的细则、操作方法和落地的具体的业务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但是我相信以负面清单为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会持续的推动自贸区的试验的创新的向重心发展,我想只有超前预测,率先把握,勇敢实践的人,才能抢得先机,收获更多的创新红利,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论坛的初衷。我想关于这个自贸区的话题,今天只算一个破题,随着自贸区的发展和完善,我们会持续的关注这个话题,我们今天第一场的论坛讨论就到这里结束,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