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车轮上的60年 竺延风:先寂寞 后自主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张志勇
2013年07月14日 10:11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张志勇

作者:张志勇

核心提示:因为一句“耐得住寂寞20年”,至今仍然为汽车界讨论不休。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的董事长,竺延风不仅仅给一汽集团,而且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一句“耐得住寂寞20年”,至今仍然为汽车界讨论不休。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的董事长,竺延风不仅仅给一汽集团,而且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担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的竺延风, 1961年3月出生,浙江奉化人,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刚一毕业就从一汽集团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历经十年,1992年被提拔为一汽集团公司计量处研制科副科长。

1992年是竺延风事业真正的开始。担任副科长职务20个月之后,竺延风就被直接提拔为一汽集团对外经济贸易处处长兼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经理;

而在担任处长职务三年后,1997年3月,竺延风正式进入一汽集团高层,担任副总经理。并在一个月之后担任刚刚上市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为执掌一方业务的诸侯;19个月之后,竺延风担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3个月后,成为一汽集团总经理;10个月后,担任一汽集团总经理、董事长。竺延风因此成为中国汽车界最年轻“少帅”,掌管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未来走势。

竺延风在一汽集团的成长之路,前十年默默无闻,后七年异军突起。作为一个中国著名大学的本科生,以及良好家庭背景的优秀人才,能够在一个公司内做到无怨无悔,不可多得。或许,前十年的这种默默铺垫正是成就了竺延风后七年在一汽集团迅速成长的基础。

正所谓,地基有多深,楼房就可以盖多高。

竺延风成为一汽集团最高领导人,可以说是临危受命。1998年,原任一汽集团老总耿昭杰突然生病住院,集团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只有38岁的竺延风匆匆接班。1999年3月19日,当国家有关部门与吉林省领导宣布任命时,竺延风只说了一句:我不敢怠慢。

不敢怠慢的原因是一汽集团在1996年到1998年期间,经历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设备开工不足,企业效益不好。竺延风最有名的名言就是“耐得住寂寞20年”,至今,应该不应该耐得住寂寞,仍然是汽车业界探讨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

竺延风在上任以后的一次会议上曾经悲壮地说道:“这11个亿,是关系到一汽未来五年、十年战略走向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几万人饭碗的大工程。如果项目失败了,我立马辞职!并甘愿受党中央、国务院和全体职工给予的处分,包括蹲监狱!”

竺延风所说的11个亿项目,是一汽解放品牌汽车项目的投资扩张与对外合作。对于竺延风来说,上任伊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投资,而且还要瘦身。

当时的一汽集团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汽车企业集团,简直就是一个社会。1998年,一汽集团全部职工多达15.5万人,而非汽车产业尤其庞大。仅仅长春就有23所幼儿园,30多所中小学,居然还有6个派出所。所有这些社会职能部门的费用支出高达4.27元,而3.6万名的离退休职工,每年的管理费用也需要17亿元。而当时一汽集团的利润只有1.5亿元。

一汽集团的巨大包袱是竺延风向前迈进必须搬开的绊脚石。但是竺延风解决了。2000年,一汽集团将职能部门由47个压缩到22个,全公司精简干部编制4881个,减少管理岗位30%。

竺延风在汽车业务中寻求的是稳中求进的策略,即所谓的“解放是根,红旗是魂”。进一步发展壮大解放牌的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努力寻求红旗品牌的突破。

竺延风此时提出了“要耐得住寂寞20年”的观点,其实就是希望能够从借鉴、消化、吸收、发展的模式中提升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发展。

为了给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基础,竺延风开始寻求更大范围内国际合作与国内并购重组。

2002年是一汽集团国内外合作的爆发期:6月,“天一重组”落幕,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举行联合重组签约仪式;8月,一汽集团与丰田公司举行合作协议签字仪式;10月,一汽与马自达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同时,一汽集团自主品牌开始走上正轨。红旗品牌借助丰田皇冠技术推出HQ3,全新的另外一个自主品牌奔腾则在马自达6的基础上正式面世。

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却遭受到许多的非议,甚至国家发改委发文声称,如果红旗HQ3与皇冠共线生产,就不予以红旗品牌以自主品牌的登记。

此时再来理解竺延风的“耐得住寂寞20年”是多么的深刻。按照竺延风的说法,一汽自主品牌将在2020年雄起,但是在此之前的20年,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发展模式,作为弱势的自主品牌,模仿、借鉴是必须的过程,而如果仅仅以所谓的自主形式来强调自己核心技术的正向研发,以及一味贪快求名,必将适得其反。

可惜,竺延风如此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很少有人理解。

竺延风已经从一汽集团转去仕途,但是竺延风对于一汽集团以及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战略思考,仍然值得今天许多人深思。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标签: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行业评论员、专栏作家。现从事汽车公关、咨询、培训、汽车产业园区规划、论坛等。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