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之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为实现‘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目前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大’的条件更好更快地实现‘强’。”在“中国工业论坛—汽车工业分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以“开放经济新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策略”为主题的发言中,分别从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等几方面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开放经济新阶段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目标。
中国汽车产业不宜高估海外并购作用
梅新育说,中国汽车工业是在经济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和以往开放经济阶段不同,目前这一开放经济新阶段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约束和外汇缺口基本消除;出口商品结构大幅度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日益成为中国出口的主流;我国已经具备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国内市场规模空前巨大,依托国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地位的策略开始具备可行性。
据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位居世界之冠,进口额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中国机电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009年末,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已经从大于出口总额降幅转为小于出口总额降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又小于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全年出口总额下降16.0%,机电产品出口降幅为1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为9.3%。2010年1月,机电产品出口延续了增长态势,同比增幅高达27%。“近几年,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率一直高于出口总额的增长幅度,虽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下降,但市场占有率上升。”梅新育说,“作为一个大件的机电产品,我国汽车出口同样呈现这一态势。”
梅新育认为,尽管很多企业都已具备海外投资的能力,但是在当前开放经济新阶段中,中国汽车产业应选择更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策略,不要高估海外并购的作用。“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单纯个案的成功不具有普遍性。”梅新育强调说:“对于一个后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普遍运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完全是不可能的,对于任何国家、行业来说,国际化发展道路只有一条轨迹——先出口,再投资,最后并购。”
梅新育分析说,后发国家的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存在几个潜在问题。首先,海外并购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的思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比如,被收购企业可能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其次,即使并购企业成功获取技术转让,但自主消化吸收、后续开发等困难重重;再其次,即使企业成功收购了品牌,但并不等于有能力成功摆脱被收购品牌的“拐棍”;最后,债务负担、相关汇率风险以及劳工关系问题也是海外并购企业在运营、整合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充分利用“大”的条件去实现“强”
当我国进入千万辆级的汽车大国行列后,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之说,梅新育表示,我们应该肯定‘大’首先为了实现‘强’创造了更好更多的条件,目前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大’的条件更好更快地实现‘强’。
他进一步分析说,目前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呈现快速扩张、地位上升的形势。数据统计显示,2000~2009年,除了2000年、2003年之外,其余8年的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2008年增幅最高,达到21.6%;而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其中对应于可贸易品的批发和零售业为105413亿元,折合15437.89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12017亿美元的128%,一般贸易出口总额5298亿美元的291%。“这表明中国可以依托国内市场来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梅新育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姗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