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汽车产业仍能增长15%(2)
2009年04月22日 10:46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已有评论0
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升级,由清洁能源开发所形成的新产业群将成为下一轮周期性繁荣的起点和支撑点。新能源汽车将在其中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在清洁能源车的开发方面,国内外厂商基本上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新一轮竞争既是品牌主导下的技术领先战略之争,也是技术标准之争。

其次,需要加大自主品牌主导下的产业集中与整合。中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产业组织的高度分散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与过去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地方主导型发展战略有直接关系。这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营上的困难给汽车产业的集中、并购和产业重组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希望通过自主品牌的兼并和重组,提高民族品牌的产业集中度,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大型汽车集团应借此机会扩张,不仅要横向延伸,还应进一步向上下游纵向延伸,不仅要扩大零部件的收购,更主要的是要向现代汽车服务业延伸。

第三,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如今的汽车市场,产品的性能、特点和功能,差异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品牌的差异将产生魅力的差异。总体上,中国汽车品牌的定位大都在中低端市场。这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选择,毕竟中国自主品牌从零部件的可靠性到整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与国际高端品牌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红旗品牌的定位从总理座驾到乡镇长的专车,一路跌落下来,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事实上,我们不能在没有较高技术支撑的条件下打造高端汽车品牌。轻便、灵活、节油、环保的小排量品牌可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市场需求。在汽车产业振兴纲要中,1.6升以下排量对于广大的普通居民消费应该是更适应的。而中国汽车市场的金字塔型结构,也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市场定位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我们必须清地第认识到,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技术积累和汽车消费文化积淀之后,中国的自主品牌才能够在相对高端的市场获得后发优势。

不能追求“开着像宝马,坐着像奔驰

另外,中国的汽车行业需要赋予自主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不仅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还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谈到汽车品牌,只有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所诉求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理念给予充分的认同之后,才能使品牌在市场上获得品牌应有的价值。譬如说到德国的汽车品牌,对于品牌的1秒钟反应如下:梅塞德斯-奔驰:品质与声望;BMW:运动感和“驾驶极品车”的优越感;奥迪:技术制胜。中国的一个自主品牌在委托外国专家设计时,要求“开着像宝马,坐着像奔驰”。实际开发出来的外观也有类似的感觉。但是在市场的营销体验中似乎没有真正获得这种品牌认同,主要是技术细节处理上总是小毛病不断,于是价格一降再降,最终还是平民化了。除了技术难以达到高端品牌的完美程度外,文化元素的注入不足也是品牌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品牌专家,我当然也希望中国的汽车能打造出像英国的劳斯莱斯,或是荣威、名爵那样的具有贵族文化血统的品牌,但是,由于我们本身的技术所限制,我们总不能把中国的轿车品牌建立在古代轿子的文化背景之下?

虽然中国人偏好三厢车都认为是受古代轿子的影响,但是,品牌的文化底蕴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它应当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中庸、稳重、大气,同时也应当注入更多的现代时尚元素,有充足的现代感和个性,才能真正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因此,熔铸文化,引领时尚,彰显个性,就成为汽车品牌竞争力必须关注的元素。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2009上海车展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