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车市火爆的行情,恐怕很多人仍记忆犹新:年底排队买车甚至一车难求的景象令当时深陷金融危机的国外车企大感惊奇并羡慕不已。转眼间又一年即将离我们远去了,记者日前走访了几家京城4S店,似乎又看到了去年年底的行情,一些热销的车型甚至要加价才能订到。专家说,热销的车市来自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这与即将到期的车市优惠政策及可能实施的“限购令”有关,同时,不绝于耳的降价促销也在诱惑着购车者掏腰包。
在这样一个很容易让人不理智的时期,有关专家提醒,虽然大多车企是可信的,但汽车毕竟是一大件商品,在购买之前,尤其在促销“诱惑”面前绝不能冲动,行动之前冷思考很有必要,因为个别经销商很善玩“花活儿”,使出各种招数,看中的就是消费者手心里的钱。记者日前从业内专家那里找来一些案例,希望对急于购车者有所提醒和帮助。
促销车成了减配车
在节假日尤其临近年底时,经销商为了促销经常打降价牌。这种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降价不知会让多少消费者怦然心动并付诸行动。然而,记者就碰到一位大呼上当的王女士。
一年前,王女士看上了一辆某品牌的降价车,降价后只有29800元的价格让她惊喜不已,并毫不迟疑地将车买回了家,深怕过了这村没了这店。然而,看似动辄万元以上的降价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刚开上车,王女士就发现,这款低价车很多配置也随之降没了,没有空调,甚至没有ABS这样确保行车安全的配置,简直一“毛坯”车。
专家支招:买车前一定要分析经销商的宣传方案,学会识别真伪。很多降价促销都带有作秀的成分。因此,对于那种明显不符合市场价格规律的低价宣传一定要警惕,买车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购车过程中,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环节一定要认真追问,把情况搞清楚,不能听之任之或让销售方掌握主动权。
特价车型暗藏玄机
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一些经销商常会以各种名义对某类车型(如库存车、瑕疵车、试驾车、特殊颜色车型等)进行低于市场价的促销,而这类车型往往被冠以“特价车”的名义。一位张先生就买了一辆“特价”车。
张先生前不久去某4S店选车,当时销售人员推荐了一款特价车。他告诉张先生,车子在卸货时,不慎擦伤油漆,现已修补,为此该车可在购买价格的基础上再优惠4000元。另外,对方一再保证,除以上瑕疵外,该车绝没有其他问题。但张先生在购买了该车后,又发现了多处维修痕迹。当张先生找到销售人员要求赔偿时,经销商却表示,购车前已明确告知了张先生该车的问题,不愿承担赔偿责任。
专家支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批汽车营销资深工程师徐宪成表示:“由于经销商没有如实地告知车辆真实的瑕疵,已经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依法维权。专家提醒购车者,买车绝不能贪图便宜,因为事实无数次证明,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
阴阳合同藏有猫腻
有时,还真不能迷信豪华车的品牌服务,记者就曾在网上看到一起豪华车服务不“豪华”的事。
某知名品牌4S店为了促销,打出了“零利率购车”及“免息车贷”等招牌,以吸引客户。而一位Z先生就被吸引了。车主Z先生称,自己通过某知名品牌的“零利率购车”程序购买了一辆轿车,但他后来意外发现,自己手里合同上的购车金额比经销商留下的合同上金额少了1万元左右。那相差的1万元到了哪里了呢?
专家支招:一些“零利率”的背后往往有许多玄机。享受“零利率”购车是有条件的,比如操作流程长、提车时间相对较长等,有的所谓零利率还需要交贷款额3%到9%也就是好几千元的手续费。另外,“免息车贷”更多的时候是享受了零利率,车价就不享受优惠,比消费者一次性购车享受的优惠少得多。另外,关于Z先生的合同问题,法律专家称,4S店和车主签订的两份合同属于“阴阳合同”,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这样的合同,4S店有价格欺诈的嫌疑。对此,车主可以和4S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未果,车主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挽回损失。
虚假宣传文字游戏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我国某地的一个汽车促销宣传活动中,打出了“3万元某某汽车开回家”的宣传标语。后经当地工商执法人员了解,该宣传用语对商品价格的宣传引起了不少市民误解,属于虚假宣传行为。经调查,实际上它的原意是“首付3万元某某汽车开回家”,这被遗漏的“首付”二字是商家故意还是失误,一时还说不清楚,但不管怎样,确实起到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作用。
专家支招:执法人员提醒,企业在促销宣传活动中,一定要规范使用宣传用语,宣传内容要真实、健康、清晰、明白,不能为贪图一时的轰动效应或吸引消费者眼球,肆意夸大促销力度,造成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后果;消费者也应加强监督,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举报,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汽车赠品问题多多
汽车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汽车相关市场的火爆,而这些相关市场的问题更是突出。记者日前了解到,就在上周,北京丰台区草桥汇丰汽配市场在丰台工商部门的突击检查中,就被查到大量假冒伪劣汽配产品,其中包括车灯、减震器、轴承、散热器等20余个品种,货值近万元。
据业内人士反映,除了汽配产品,目前车市上相当多的随车赠品也问题多多,如中控锁、防盗器、挡泥板等,很多都是一些车商低价从一些作坊式企业购进的。其中很多是假冒名牌名优产品,质量上无法保证。曾有一位获得随车赠送地板胶的李经理,开车时总被车内一种莫名其妙的异味熏得头晕。到医院一看,才知道是甲醛中毒,而罪魁祸首正是地板胶。
专家支招:一份来自某省质量技监局的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汽车用品的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一些经销商法律意识淡漠,一些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不按照行业标准生产,甚至有的汽车相关产品本身缺乏行业标准。尤其是一些所谓高档赠品,不仅没有品质保证,更无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这些都应引起消费者高度重视。
购车避免非理性行为
记者在京城一些4S店了解到,今年年底京城车市的火爆有别于以往,购车有明显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一些可买可不买的尚在犹豫中的消费者,受政策“敏感期”驱动,追赶“末班车”进行冲动消费。另外,还存在着一些消费者本来选好了车型,由于车市无车,便转而随便选一同等价位车型的情况,这同样属于非理性行为。
专家支招: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今年年底的火爆可能是对明年车市的严重透支。他说,车市的火爆局面本应该让人欣喜,但今年年底的情况不是正常的欣欣向荣,非理性的购车行为其结果也难以预料。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对非理性消费有所把握。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ningx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