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网汽车,汽车生活由此开始,今天是北京车展《轩辕坛.对话》高端访谈栏目,很荣幸请到了《汽车导报》三位资深业内人士,第一位是《汽车导报》总经理袁弈女士。
袁弈:凤凰网网友大家好,很荣幸在北京车展期间接受凤凰网的专访,也希望大家关注《汽车导报》。
主持人:另一位是《汽车导报》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也是这本非常好看的杂志《低碳那些事实儿》的执行主编李蛮。
李蛮: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聊聊低碳那些事儿。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汽车导报》综合版资深编辑吴佩。
吴佩:各位网友大家好!
李蛮(左)、袁奕(中)、吴佩(右)
主持人:我们知道这本增刊是关于《汽车导报》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低碳那些事儿,为什么会选定这样的主题呢?
李蛮:按照惯例每年车展《汽车导报》都会有一本增刊,坚持了五本,前两年焦点是在城市上,我们发现要有突破,除了城市以外要聊聊车本身。这回启发主要是受到北京车展整体绿色口号的启发,也受到大环境的渲染。所以我们把低碳这些事儿提出来大家聊聊。所以最后定了这主题。
主持人:低碳那些事儿,从名字上可以知道是关于绿色、环保内容的,也可以看到《汽车导报》是有责任的媒体。三位有没有一个观点,汽车媒体究竟在低碳这件事儿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或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袁弈:回答这个问题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汽车导报》的价值观。我们每年会做大量的线下活动,是希望能够推动建立安全、环保、有序的汽车理想国,汽车理想国概念是吴佩最早提出来的,它能体现我们《汽车导报》的价值观。比如我们的导报大讲堂在各地推广,用车、玩车,这样的汽车文化。包括我们每年做轮胎评选,也是从节能、环保、安全的角度倡导这样的理念。包括我们今年再一次参加了本田节能车大赛,一升油跑了12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获得了冠军。我们做的所有这些项目大家可能觉得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其实我们希望从杂志延伸出来的项目活动都在表达一个价值观,希望尽媒体之力推动“汽车理想国”的建设。做低碳那些事儿这样的增刊也是抱着这样的理念。
吴佩:对于低碳这个话题不光是媒体也好,厂家也好,车展也有很多低碳的话题。但是低碳背后又有怎样的“潜规则”呢?回到我们这话题,《汽车导报》为什么做低碳?严格意义上说起来,我记得三年前我操作的话题应该是低碳第一个专题。是20多篇大专题讨论低碳,不是说做一场,是团队都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观。做这个事情之前大家都认同碳排放对地球的破坏或者说身边的一点一滴都是可以去改变的。正好遇上了这样一次机会。北京车展上一次产业话题,我们觉得现在是时候把低碳诠释给普通的消费者和读者。希望这样朴素的观点可以传达给读者,让他们也在生活里接受低碳的概念。不是说自己去做秀,是希望真真正正的能够影响他们一点点。如果这样,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就足够。
主持人:说到低碳对于消费者来说,尤其是都市的购车族来说更希望得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究竟怎么样才叫低碳生活,有请李蛮?
李蛮:消费者只是低碳环节中的一部分。而且消费者对低碳这件事情影响力是最小的。低碳主要要看整个产业链整条链碳排放的综合能力。比如说我们可能生产出这种车来,这种车的电池非常污染,回收非常污染,虽然消费者开这种车是不污染的,但是真正开这个车是不是低碳呢?要打一个问号。作为消费者必须要有汽车的话应该选择技术上比较先进而且油耗比较低,轮胎也比较环保。而且要尽量避免堵车,低碳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生活,要舍弃很多日常理所应当能享受的。比如大量排放,或者用动物皮做内饰,这些奢侈品都要舍去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
主持人:你认为混合动力车会是低碳吗?
李蛮:是现在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是混合动力的成本是困扰我们很大的障碍。目前来讲奔驰在做一些新的工艺尝试,会把电池做的非常轻。混合动力既然是大家都在走的路,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柴油混合动力,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是在做低排放。真正普及尚需时日。因为混合动力毕竟要加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不是不要钱的。
主持人:吴佩呢,你是顶电动车还是顶混合动力?
吴佩:这个话题是我个人博客对北京车展的观察。我提到了一个点,2009年炒的很凶的话题就是电动车能不能弯刀超越?我的观点跟李蛮有点像,电动车是转移污染的过程。我们知道能量是不可能凭空产生,这样的过程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开一台纯电力车的时候,这些电池从哪儿来?有可能在某发电厂,煤电厂。中国电能结构一半是用煤电,我们是在转移,把能量从某一个地方转到电动车上,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抑制电路,电的产生还是会有排放。我个人认为有两个问题,把污染从汽车产业转到了非汽车产业,本来这部分污染应该由一些汽车企业承担,这是否有失公平?第二,电动车污染地从城市转移到城市之外,从用车的环境转移到非用车环境,这里是不是又有公平性的问题。大家觉得电动车不错,没有污染这是不错的想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深层次背后的问题。
回到您问我的电动车是不是应该立体?我的观点是造汽车,汽车被认为是复杂的商品,需要有生产、营销、研发、公关各个行业推动,仅仅造车这各环节掌握了就可以超越奔驰、超过宝马,成为一个汽车帝国,这样就想的太简单了。我们应该想想电动车背后还需要做些什么。
主持人:从吴佩谈话中会发现《汽车导报》真是一个有观点的媒体。基于这个观点性,近年来《汽车导报》有飞速发展。现在有了《汽车导报》集团。
袁弈:这个概念提的有点大,但是可以说我们是目前汽车杂志中能够系列出版的汽车传媒机构。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纸质媒体加网络,加新媒体,加线下活动的运营模式。这个模式通过几年的运营,现阶段通过这个方式整合营销,未来还会在新媒体上加大一些力度。比如手机媒体,我们会补充一些手机媒体的思路。我们始终是一个比较未雨绸缪的传媒企业,希望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甚至能够超前规划一些企业的发展。总体来讲不管是做新媒体也好地还是做知识媒体也好,我们核心思想是传统我们对汽车的价值观。只要价值观在,我们相信不管是什么媒体,什么载体都有我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谢谢袁总,由于时间关系今天采访到此结束,预祝《汽车导报》越做越好,也希望《汽车导报》永远是凤凰网的好朋友,谢谢!
相关专题: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ujm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