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简介: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2)
2009年03月27日 13:27凤凰网财经 】 【打印已有评论0

李书福有一句名言:“少谈点金钱,多谈点精神。”这句话高度总结了他获得财富的经验。为天下之先,说来容易,横看世间人,你一生有几次敢为天下先?其实,这是精神问题,不是赚钱的技术问题。

李书福能走到今天,与他“偏执”的性格关系密切。李书福每次做出吉利集团重大转折性的决定后,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就是所谓的认准了不放弃。当然,认准不放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认准了,然后就去追求。

李书福8年前开始进入汽车行业,但他说13年前,他已经预测到今天国内汽车行业的市场状况。因此,在此之前他不止一次地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时机把握是最佳的,“早一年不行,晚一年也不行”。前年,国内民营企业开始一窝蜂进入汽车行业,这其中包括已经退出的浙江企业奥克斯。“我当时就预测奥克斯进入汽车行业不会成功。”李书福为了证明他所说的准确性,给记者拿来了他前年发表的一篇有关民营造车热的文章,指着文章说,“这可不是吹呢!”可见他对这个市场了解得透彻。

而李书福对汽车行业的“追求”当初被说成是“李疯子”。因为市场对汽车有需求,李书福就认准了去追求,这大概就是“有市场就有浙商”理论的来源吧。

一不怕苦二不怕穷浙商李书福闯荡成汽车大亨

京华时报

有人预计,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25位,而当初他不过是一个120元创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的年轻人。他的几次起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神气质:面对机会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

开照相馆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他最早算得上做生意,应该是1982年的照相生意。“当时就是父亲给了120元。”李书福说。那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的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见了逛公园的拉着照相,直到现在,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还有这样的生意人。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垃圾”淘金

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

“我选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李书福说是在“垃圾”中提取金银。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冰箱“逃兵”

时间到了1984年。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吉利汽车流传的故事是,这一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

现在看来,浙江所谓的“小狗经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还绝对是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部件。据说,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但李书福决定冒险。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

“我们电冰箱非常成功。”6月14日,靠在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会议室的沙发上,李书福“吹牛”。

“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有老员工介绍。

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但冒险让李书福付出了代价。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lisj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